尊敬的张庆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推进汕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局主要领导亲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在各协办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局主动牵头相关部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反馈并解决问题,认真办理好第20240273号提案。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新企业,努力打造更多隐形冠军”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工作部署,培育一批既有创新力又有持续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我市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小而美高质量经济实体。
一、优质企业培育成效
近年来,汕头市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加大用地保障、融资贴息、用工用智、技术研发、审批提速等政策支持,初步构建“专精特新”企业保障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梯次良好,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队。经过近年积极申报,我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其中,2023年增加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紧盯省市“专精特新”培育目标任务,主动靠前服务,精准开展培育指导,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有质的飞跃,2023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9家,累计30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2023年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63家,累计368家。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拥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产品,形成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二、工作开展情况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部署,在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持续发力,轮流在各功能区、各区举办9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现场会,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完善“七个一”工作体系,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工业产业倾斜加强。一是新能源产业加快建链起势。“四个一体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全球最大的40兆瓦级六自由度风电机组测试平台开工建设。落地总投资超70亿元的15个产业链项目,引进广东唯一的轴承、齿轮箱生产线。二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数实融合。获批开展全国首个跨境专用通道试点,跨境数字经济产值同比增长7倍。上线粤东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举办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签约项目62个总金额160亿元,引进数字经济企业326家。立汕智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永裕光电、移动AI中心、联通5G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新材料产业加快科技赋能。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一期园区建成运营,“汕头市精细化工产业人才振兴计划”获评省“扬帆计划”第一名,举办CSTM电子材料领域标准技术研讨会,光华科技成为CSTM标准牵头单位,SK聚酯、薄膜高分子母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四是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全链联动。印发《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纺织服装“四大工程”全面推进,总投资305亿元的国际纺织城启动建设,一期厂房销售一空,产业总部大厦主体结构封顶。总投资350亿元的157个纺织服装产业项目开工或投产,5个锦纶项目投产后年产能从1.7万吨提高到31万吨,占全国的8%,补齐全省化纤生产短板。五是玩具创意产业加快集聚集群。举办第22届中国汕头(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成交金额30亿元,成立塑胶精密制造联盟,澄海科创中心、宏腾商贸等创新平台运营成效显著,中科智谷投产运营,万洋众创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六是大健康产业加快创新提质。成立大健康产业协会,出台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举办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大参林、广药王老吉荔枝产业园建成投产,美宝制药、亿超生物等项目加快建设。此外,结合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食品产业,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推动“方便粉”、预制菜、水海产品等特色产业培育,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大幅增长12.6%。
(二)分类梯度培育。一是成立专精特新企业政协委员工作室。我市积极发挥政协委员专业知识渊博的作用,通过工作室搭建起“发声”新平台,按照“学习交流的新载体、双向发力的新路径、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团结联谊的新平台”四个功能定位,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二是成立汕头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联盟。横向多方联动优质服务资源,纵向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广泛整合服务机构、专家智库等方面资源,打造精准化、专业化的“专精特新”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搭建汕头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申报条件、惠企政策、最新政策、信贷产品、风采展示、企业评估、在线咨询等服务,推动我市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四是抓好创新主体建设,助力中小企业培育。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3+N”服务行动,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梯度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3年,全市628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达753家。
(三)加大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立足汕头产业特点,结合现代产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M0)、“工改工”“标准地”等重点工作,制定《汕头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对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生产高端前沿技术产品和关键领域进行细分,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大健康列入培育类,重点领域以及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将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列入鼓励类,列出产业门类、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以及促进改造升级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相关产业吸引力、竞争力。截至目前,指导各相关区(县)组织认定辖区内现代产业项目32个,为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推动汕头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申报产业创新平台。广东光华科技有限公司“退役动力蓄电池高值化综合利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已经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开展组建。省工程研究中心(首批)评选出广州等4个城市的16个项目(制造业项目7个),粤东西北地区仅我市“退役电池项目”入选,示范效应良好。三是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支持政策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贷款贴息支持。2019-2024年,我市对专精特新企业等中小企业开展贷款贴息政策措施,按照每家不超过100万元,不超过利息金额50%的标准给予贴息,六年来对企业贷款贴息支持超过5600万元,支持企业269家次,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资格性直接补贴,给予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家120万元补贴,2022-2023年已补贴960万元;给予国家重点小巨人300万元补贴。技术改造资金扶持。四年来支持资金超2亿元,其中,2020年共有4家“专精特新”企业获777万元资金支持,2021年26家获6763万元,2022年15家获4162万元,2023年24家获8368万元。
(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汕头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高位统筹推动。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组建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12个专题组和19个指标组,统筹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高规格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市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营商环境建设专题会议,提出以抓“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同等力度抓好营商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完善产权保护体系。出台财产保全工作指引,依法采用“活封活扣”“滚动解封”、财产置换、执行和解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势,积极推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专利授权周期压缩约90%。加大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办案力度,设立首批12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发布知识产权裁判要点摘编、审判白皮书。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排查6期,出台《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改革意见》,实行“自主承诺申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2023年,我市企业商事登记网办比例达92.5%,全部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完成。三是持续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印发《汕头市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内部工作指引(试行)》,推进公平竞争政策深入实施。围绕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等重点领域,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共清理现行有效的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政策措施339件、修订2件。四是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开展“惠企政策面对面”政策宣讲12场,参会企业近700家。承办省“制造业当家22条”政策宣讲培训会,线上线下超1800人参会。落实各级惠企纾困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亿元。五是加大企业纾困解难力度。深化“政企直通车”机制,累计收集、办理企业诉求185件。开展暖企服务大走访,走访企业超500家,共收集178个诉求,办结142个。持续督导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整治,收到线索10宗涉及拖欠账款442万元,全部完成清偿。六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开展企业用工、园区用热等专项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供上级决策参考。综保区、金平工业园区、两潮印染中心、国际纺织城等大幅降低园区企业用电、用汽、用水成本及消耗,综合降本约20%。协调推进重点项目申请省用地指标超6200亩。开展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奖励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累计办理信贷风险补偿贷款555笔6.7亿元,新增贴息1130万元。
(五)大力推动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华侨试验区首批36家新型国际网络接入试点顺利实施,走访对接中国电科、通用技术等央企,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招引。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遴选确定纺织服装和玩具创意两个行业6家企业为牵引单位,并落实牵引单位组建“1+1+N”的产业生态联合体。二是宣贯落实《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5G基站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493座(其中2024年新增307座)。三是深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落实省“技改十条”,积极参与“百企千项”示范行动。截至5月底,全市已开展技改家数246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5.6%。组织10个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总投资合计约57.81亿元,设备及技术投资约46亿元,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需求约17.73亿元。推动15个有技改再贷款需求等项目开展再贷款工作,总投资约34.39亿元,设备及技术投资约28.08亿元;组织开展2025年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入库申报工作,30个项目拟列入项目库,合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5.13亿元,拉动设备投资4.40亿元。四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用工支持。为改善企业用工环境,依托三大人才提升平台推动产业人才校企对接,形成了从基层工人、到中层管理人员、最后至企业高管的管培体系。依托认定的创业创新基地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技术工人,提升工人素质。充分利用汕头保税区“一带一路”“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与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汕头大学创业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自办学以来,已有约500名学生在产业学院就读,累计为社会输送300名以上的实践性人才。利用精细化工培训计划,培养企业中层干部,提升整体素质。联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浙江大学举办汕头市精细化工产业优秀人才培训,培训人才超300人,覆盖该产业所有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企业家培养计划,培养企业高管,形成国际化管理人才。在浙江大学、阿里淘宝大学、阿里达摩院成功举办了两届汕头市企业家培养计划研修班,两届参加高管人数为76人,基本覆盖全市上市公司。
(六)建立“优质优价”的价值体系。聚焦当前价格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保障优质优价的政策设计和实施,为“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打造“优质优价”价格形成机制。二是以重要民生商品、大宗商品为重点,健全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完善市级调控,强化政策配套,提升保供稳价能力和水平,为稳定“优质优价”保驾护航。三是全面推进自来水、燃气、垃圾收费等公用事业价格机制调整,理顺全链条价格机制,完善收费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提质。四是坚持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完善教育、景区等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推动提升供给质量效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优质梯度培育体系。坚持抓大育小,因势利导培育大型领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瞄准细分市场朝单项冠军、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加快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统筹市区资源、政策支持保障“百亿企业、千亿产业”试点企业倍增发展,加大对其用电、用能、用地、融资、人才等方面支持,一企一策跟进服务支持西陇科学、超声电子、潮宏基、光华科技等重点企业突破100亿元、50亿元,实现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零的突破”。
三是要持续推进工业“小升规”。要强化与市监、税务、供电等部门衔接,建立健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机制,运用“新升规”奖补政策红利,优先支持发展质量高、潜力足的企业升规,2024年推动企业上规模150家以上。
四是要坚持数字化赋能。持续深化技术改造,落实省“技改十条”,积极参与“百企千项”示范行动,全年推动54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以纺织服装、玩具创意为重点,组建“1+1+N”的产业生态联合体,促进中小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深化“1+1+5”工作机制,推动新增25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五是要加快优化发展环境。持续加强政策宣贯,开展惠企暖企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协调推动降低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物流等生产性成本。推进政银企对接合作,鼓励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推进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信用担保和融资租赁,持续深化与北交所、深交所等合作,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常态化开展政企“直通车”、暖企服务大走访,建立企业诉求台账,分级分类处置,提高诉求办理速度和效率,全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持续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确保拖欠账款应清尽清、真清实清。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在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推进汕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心和支持。
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