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管好、护好、经营好农村公路,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年3月,市委书记方利旭到交通运输部门调研时,对“四好农村路”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近日,市作风办对“四好农村路”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专项督办。
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里程3212.3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82%;全市864个涉农建制村通上水泥路,已通硬化路自然村1585个,未通硬化路自然村50个,通硬化路率达到96%。至今年7月底,只有2个建制村未通客运班车,通客运班车率达到99.7%,建制村路的拓宽建设正在推进中。全市农村公路网络整体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行路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项小组,落实财政资金,合力推进。市交通运输局因地制宜探索出我市“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标准化,将濠江区县道X053河埭线天公岭至澳头路段建设为示范路,为下阶段全面铺开提供示范。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系,简化程序,加强监管,为 “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保障。按照上级的要求,今年底我市将完成37个省定贫困村硬化路30.3公里、完成未通客车路面拓宽12.04公里。2020年底前,完成3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公路38.7公里,实现全市建制村至3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消灭农村公路危桥43座1364延米,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13.9 公里,实现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
我市从2015年就开始谋划“四好农村公路”建设,2015到2017年,我市开展了一些示范性、探讨性建设,到今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逐步谋划完善汕头“四好农村路”建设规划。其中,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主要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精准扶贫、未通客车行政村、新农村公路建设等一批项目。目前,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仍存在乡镇管养机构不够健全、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养护资金不足等情况。
据市交通运输局和地方公路管理总站人员反映,由于乡村道路的主要管理权限在区(县),出现一些跨区(县)建设项目难以协调,甚至一直搁置,出现“危桥”依旧的现象。
2010年,“蜈蚣头桥”被列为危桥。该桥位于东方街道在潮阳区河溪镇的飞地浔洄老村,浔洄村人称该桥为“浔洄桥”,当地人称该桥为“蜈蚣头桥”,该桥的名称及权属存在异议。2015年1月,金平区东方街道按上级要求准备对该桥实施改造时,遭到了河溪镇当地群众的阻挠,危桥改造因此搁浅。经过多次协商协调,该桥的改造任务由东方街道转交给市公路管理总站。东方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林建和告诉记者,东方街道浔洄社区是个涉农社区的特殊社区,加上老村与潮阳河溪接壤,权属所在地属于潮阳区河溪镇的有关村居,所以施工难以顺利推进。“涉及5个村都达成共识,大家都表示积极支持改造。”潮阳区河溪镇党委委员陈培忠表示,接下来,该镇将积极协调相关村居支持危桥改造,避免出现矛盾及群众的过激行为。
龙湖区新溪镇中学桥危桥改造工程2015年被列入地养公路危桥改建(加固)投资计划,直到目前仍处于预算送审阶段。“由于这个立项报批这个过程出现了建筑三材价格变化过大,所以原工程预算的价格就跟不上三材价格浮动变化。”新溪镇城管组副组长谢映生表示,目前工程已完成一阶段施工设计图预算,正在委托第三方进行预算送审和重新立项的相关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前动工建设。
市作风办指出,“四好农村路”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交通运输、公路管理部门等各级各相关部门应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勠力齐心、久久为功。要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持之以恒抓好这一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记者魏青 赖淑英 通讯员郝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