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提出打造“四园一亭”开埠文化旅游片区,位于公园路26号、具有开埠民宅特色的彬园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经过近9个月的施工,近日这座百年洋楼终于掀开绿色“面纱”,向市民群众展示她原汁原味的民初建筑真容。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彬园主体修缮和展馆布置工作已完成,正在做最后的整体景观提升和设施配套工作,并将择期向公众开放。
保留民国初期建筑特色
从外马路拐入公园路,重焕新姿的彬园跃然眼前,在其对面,是同为民国建筑的桂园。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从外观上看,彬园为两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洋楼,建筑形状规整,外墙以大面积贝灰色为基调,与桂园红砖外墙搭配雕花水泥窗凸显出的灵动、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推开纹饰精致的木制大门,走入楼内,楼内颜色多变的磨石地板、外廊纹饰精致的罗马柱、木门装饰、雕花天井、木制楼梯,无不展现出这一百年洋楼简洁明快、中西合璧的突出特点。据了解,修缮过程中施工单位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立足现有的条件及实体空间,突出开埠民宅特色,最大程度保留了彬园原汁原味的民初建筑特色。
设立警史馆和彬园陈列馆
据市公安局彬园专班工作人员朱奕毅介绍,修缮后的彬园将A幢及B幢一楼设为警史馆,B幢二楼设为彬园陈列馆。其中,警史馆分为历史沿革、警政史话和公安印记三大区域,展示近四万字资料和200多幅插图,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汕头近代警政演进的脉络。在资料收集方面,这次警史馆注重对民国时期汕头警察正面形象的挖掘,例如在抵抗日寇入侵时,陈嘉仁、徐金和熊伟三位警察英勇献身的资料;民国时期,当时的市政府为纪念1922年“八二风灾”中殉难的29名汕头警察而修建的殉难警察纪念碑图片等。同时,警史馆还对以前尚未发现或公开的重要史料进行了整理。而在实物方面,警史馆也将展示不少精品,如从美国进口的泡沫灭火筒、长臂灭火枪、诚敬善社的消防帽等民国时期消防器材;汕头民国时期各灭火队的工作日志和报表;与警察管理职能相关的文书和证照,包括民国时期的国民身份证、户籍本、铺户登记表、员警工资单、取保担保书等,都是首次实物展出。此外,1949年汕头解放的接管文书和手绘汕头地图,汕头公安接管部队接管须知的油印本原件,29枚陆山海拍摄的汕头解放黑白相片,都将带领观众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当年。
据了解,彬园南楼二楼则将设为彬园陈列馆,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原主人陈少文先生的生平事迹、园名意蕴、街区变迁等内容。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培训了一批专业的讲解员,以让警史馆和彬园陈列馆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而彬园重焕新姿,也与这一片区的民初建筑相呼应,更完整地展示汕头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