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百名大桥建设者历经5年多的建设,昨天下午6时许,南澳大桥主桥中跨开始合龙,这标志着目前广东省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大桥即将全线合龙贯通,预计南澳大桥今年10月建成通车,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南澳发展和岛上军民陆岛交通“瓶颈”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拓展汕头城市发展空间。
南澳大桥主桥中跨仅剩2米合龙段。昨天下午,大桥参建单位、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在主桥举行简短的合龙仪式,在顶推、锁定、合模施工后,经主桥测量控制中心现场测量,东西引桥平顺对接,满足合龙施工规范要求。从昨天下午6时18分,施工人员在主桥中跨开始合龙施工,并将选择气温最低、风力最小的最佳条件下进行混凝土浇筑,预计26日晚间完成全部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据介绍,南澳大桥是全省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起于澄海莱芜围,与省道S336线(莱美路)相接,跨后江湾,终于南澳长山尾苦路坪,接环岛公路,全长11.08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工程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在参建各方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施工难题相继得到较好解决。目前大桥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约92%。
“南澳岛位于台湾海峡喇叭口,而南澳大桥桥位又处于后江湾海峡喇叭口,其水文、地质及气象环境复杂多变,海面下有着强大的暗涌,这些都给大桥施工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度。”据中交一航局南澳大桥项目部总经理康松涛介绍,南澳大桥是目前国内施工技术难度最高的桥梁之一,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年均有效作业天数仅有160多天,大大少于原来预计的270天,导致各标段合同工期均不同程度延长。此外,受工程地质复杂影响,海底“孤石”多,全桥钢管桩593根,最开始8个月只完成56根,沉桩进度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同一个墩位的钢管桩沉桩,经常出现个别桩沉桩无法达到设计标高,最多的超出20多米。施工单位及时开展地质补勘和静载动载试验,依据相关结果对桩长进行全面修正,并经专家评审同意后实施。修正后只用了3个月就全部顺利完成537根桩,创造了桥梁钢管桩沉桩的奇迹。
据介绍,由于受强涌浪对海上起重作业的影响,中交二航局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并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反复论证,首创国内“移动式平台辅助墩身施工”工艺,该工艺克服了海上强涌浪给起重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改“水上施工”为“半陆地施工”。该工艺在南澳大桥成功实施后,现已被推广运用到国内外相关建设项目。
“大桥建设以安全、适用、经济、适当考虑美观,在保证海洋环境下施工、使用、抗风、抗震等安全条件下突出经济性、实用性和方便养护,吸收国内海上建桥实践经验,桥体采取多种防护、防腐措施,按照100年基准设计。”据南澳大桥总设计师罗嗣碧介绍,在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后,全面展开桥面铺装、防撞栏施工、交通安全设施、标线标牌、供电照明、收费和监控系统等后续配套项目建设,预计今年10月南澳大桥建成。
(记者魏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