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 头部
分享到:
《南方》杂志记者专访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加快打造重要发展极 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实做强
  • 2024-01-31 09:40
  • 来源: 汕头日报
  • 发布机构:汕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编者按:《南方》杂志2024年第2期刊发对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的专访文章《加快打造重要发展极 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实做强》,全文如下:

  汕头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汕头高度重视、亲切关怀,赋予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使命任务,明确要求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

  1月5日,广东省委常委会2024年第一站调研来到汕头,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汕头工作,要求汕头自觉扛起“迎头赶上”历史责任,加快打造重要发展极,做实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

  “汕头将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进一步激活经济特区活力,建设幸福家园,加快打造重要发展极,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实做强,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实现“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起势有力

  《南方》杂志:省委常委会要求汕头以“头号工程”力度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争当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领跑者。汕头市怎样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激活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

  温湛滨:实施“百千万工程”是汕头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迎头赶上”的重要抓手。2023年,汕头坚持以“头号力度”攻坚“头号工程”,锚定目标、一鼓作气,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实现“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起势有力。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成立市指挥部及办公室和市领导负责“7+1”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领导同志挂钩联系全覆盖机制,走出去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及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挥平台,全力推动“10+N”项重点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精准画像、分类指导。对全市7个区(县)、67个镇(街道)、1091个村(社区)进行摸底分类,立足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功能定位,明晰优势短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制定具体方案,探索“渔光互补”绿色生态产业和“海上风电+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新模式,推出狮头鹅产业“信用+产业链”授信模式,创新土地利用“鸥汀模式”,形成“一区一集群”产业发展格局。潮南区获评全省制造业先进区(县),南澳县获评全国“和美海岛”称号。

  三是坚持典型引领、以点带面。以1区4镇51村入选省首批典型县镇村为契机,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汕头经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1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潮阳区上榜“2023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澄海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潮阳区海门镇、谷饶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大兴村、南溪村、泉塘村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深入实施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六大行动”,被生态环境部推选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全国9个城市之一,获国务院督查生态环境领域激励。

  四是坚持集聚资源、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潮侨潮商资源,召开侨助汕头高质量发展大会,组团赴港澳和东南亚访问联谊,累计签约项目37个、超200亿元。举办“百千万·桑梓情”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潮商乡贤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37个建筑业企业与30个镇结对帮扶。全市乡贤、企业参与“百千万工程”项目投资达261个。

  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南方》杂志:制造业既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利器”。省委常委会要求汕头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企业体系、开展产业科技攻关为抓手,进一步做优产业体系。汕头市在“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

  温湛滨:制造业是汕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3年,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全面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倍增培育计划,加快构建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等“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家当,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一是产业集群扩量提质。引进全省唯一的风电轴承和齿轮箱生产线,填补广东省空白,建成世界单机测试容量最大的临海风电试验基地,总投资超70亿元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4个上下游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全球最大的40兆瓦级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开工建设;入选“2023数字百强市”,跨境数字经济产值同比增长7倍。汕头国际纺织城全面开工,一期厂房销售一空;玩具品牌拥有量、IP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内近70%的塑料玩具产品出自汕头。

  二是发展空间持续拓宽。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获省重点支持,六合产业园1.45万亩征地工作加快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四横两纵”骨干路网、通用厂房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工改工”超1.3万亩。深化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规划共建产业合作园区,34个产业项目落地,投资超380亿元,启动建设6个区级共建产业园、7块“反向飞地”。

  三是创新引擎动能强劲。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建设汕头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国际合作主平台。常态化开展产学研“面对面”对接会,促成合作项目109个,涉及资金超1.6亿元。出台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系列政策,创办丘成桐少年班,成立潮医智库、潮师智库,南澳科学会议打响“北有香山、南有南澳”高端学术交流金字招牌,67位院士集聚汕头激荡智慧火花。

  四是消费市场活力迸发。发挥“百载商埠”传统商贸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在商务部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考核评估中,汕头在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积极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霄鸟云”等线上展贸平台。成功举办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2023中数大会、第二届服博会、第22届玩博会、首届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重磅展会,国际会展中心即将建成粤东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现代化会展中心,全市办展面积突破40万平方米,跻身“全国会展名城40强”。

  进一步激活经济特区活力

  《南方》杂志: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今年的工作,要“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新的一年,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汕头市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温湛滨: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汕头乘势而上、大干快干的重要一年。汕头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和省两会精神,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进一步激活经济特区活力,建设幸福家园,加快打造重要发展极,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实做强,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

  一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全力打造区域重要发展极。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打造“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生态;建强“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网络,构建覆盖全国全球主要市场的贸易链接体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上风电与蓝色粮仓交相辉映;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加速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以争取2024年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在汕头召开为目标,着重做好“特”“美”“聚”文章,坚持高位推动、典型引路、规划引领、资源统筹,强化镇域联城带村作用,推动环境品质提升和全域绿化美化,全面展现“百千万工程”的汕头路径、汕头力度、汕头形象。

  三是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全力打造汕潮揭都市圈主中心。加快构建“3+2+2”高速铁路通道和“5+3+3”高速公路通道,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争取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企业、项目落地汕头,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当好汕潮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火车头”。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全力塑造侨乡发展新优势。高水平办好“两大盛会”,扩大“朋友圈”、搭好“连心桥”、打好“合作牌”,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全球潮汕人共同精神家园。

  五是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典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关爱“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让汕头的烟火气更浓、幸福感更强。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史成雷)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 脚部
主办: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保障: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 : 4405000014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假冒政府网站举报电话:0754-88278342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
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