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7项,入选项目数位列全省第一。另外,市政府近日也公布了第七批、5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我市非遗体系建设已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我市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共160项,其中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5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14项。
“打冷”剪纸等入选省级名录
记者了解到,我市本次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2个项目,分别为非拳技法、印章镌刻技艺、蚝烙煎制技艺、老熟地制作技艺、潮州“打冷”习俗、剪纸(汕头剪纸)、石雕(鮀浦石雕)、潮州菜烹饪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乌龙茶精制技艺)、凉果制作技艺(汕头佛手果制作技艺)、中医正骨疗法(姚氏中医正骨疗法)、民间信俗(大峰信俗),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和民俗五大类。
这些项目技艺精细,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进一步夯实了我市的非遗传承体系。下来将继续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助推文化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新增9类别58个市级项目
本次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58个项目类型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9个类别,项目分布区域广泛,全面覆盖了我市六区一县。项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兼具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记者从项目名录中发现,作为著名的美食之城,多项美食的制作技艺上榜。其中就有市民熟悉的澄海老山合猪头粽制作技艺、汕头粽球制作技艺、鸭母捻制作技艺、汕头大鼎牛杂烹制技艺等,汕头牛肉火锅也上榜民俗类非遗项目。此外,南澳“宅鱿”晒制技艺、成田传统建筑彩绘技艺、汕头花灯制作技艺、汕头蛋雕等多项深藏在民间的传统技艺上榜。潮语古文吟诵入选民间文学类,河浦旱龙舟舞入选传统舞蹈类,汕头木偶戏(澄海前溪铁枝木偶)入选传统戏剧类,潮曲表演唱入选曲艺类,让部分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项目得到保护,不仅有利于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对于增强我市本土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林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