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潮汕非遗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而在潮汕,这一天家中15岁(均计虚岁)的男、女孩子若没有“忌讳”“冲撞”,要按照传统习俗“出花园”,这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成人礼”。
在古代大户人家的住宅大多有花园,花园往往是孩童嬉戏娱乐的地方,未成年的男、女孩子可以在花公花妈(孩子平安的保护神)的“花园”里过着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到15岁就宣告成人,该从“花园”中出来,跨进成人的门槛,负担其社会、家庭的责任。当代,“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淡化,但“出花园”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仍然具有积极的人文内涵。
2014年,“出花园”这一潮汕民间传统习俗入选汕头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花园”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蔡静燕致力于将这一传统习俗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
潮汕人的“成人礼”
“出花园”习俗源于何时,史书并无明载。据介绍,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晋“永嘉之乱”,形成了一次中原人南迁,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民俗习惯。古代中原汉人的成人礼,男孩子称“加冠”,女孩子称“及笄”,分别在20岁和15岁举行。
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和“及笄”礼,嘉庆年间《澄海县志》有载,谓时在男子结婚之前,家人为其预备冠巾,举行仪式时,由赞礼人致祝词,冠巾由族长授予,谓之“加冠”。礼仪仅在仕宦人家中偶有举行,平民并无此俗,至清代中期以后也只是存其名。“及笄”则在女子将嫁时,用笄把头发簪成髻,不论贵践,都这样做。上述记载说明,古汉礼——“加冠”和“及笄”的成人礼不同于潮汕地区的成人礼——“出花园”。
潮汕地区曾有记载的成年古礼,年龄并无确切的规定,而是结合结婚时进行,且此礼仪并非在百姓生活中普遍流行。而潮汕地区的成人礼——“出花园”的年龄,男、女孩子都在15岁举行,并且在寻常百姓中普遍流行,正是俗语所言“15(岁)成丁”,这说明成人礼的岁数比古汉礼提前了。时代变迁,礼仪沿革,潮汕地区的成人礼已为“出花园”所代替。但不管是清中期以前潮汕地区曾沿袭的古汉礼“加冠”“及笄”,或是百姓中普遍流行的“出花园”,从其演变的轨迹和人文内涵,是一脉相承的。1983年,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提到,潮汕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潮汕地区出花园的孩子有“穿红皮木屐”、“吃鸡头”的习俗,据传来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家贫买不起鞋,穿红皮木屐。又传,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一只公鸡和一副楹联纸蹲在路旁,联纸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一张空白联纸求路人应对,对得好者送这只公鸡,对不上则要赔他一页联纸。林大钦应对下联:“牝羊颔下须”。林大钦对得好,老者遂将公鸡送他。林大钦回到家中,他父亲将公鸡宰煮,砍下鸡头奖励他,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中了状元,潮汕人以此为好兆头,在孩子出花园时就给“穿红皮木屐”和“吃鸡头”。以此为礼仪标志的“出花园”应形成于林大钦中状元之后,并一直流传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多年实践成“专家”
已过不惑之年的蔡静燕如今是市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起30多年前亲身经历的“出花园”,她仍记忆犹新。这一套充满仪式感的流程让蔡静燕对“出花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日子里,每逢身边亲戚家的孩子“出花园”,她都会跟随母亲前往帮忙。在母亲的口传身授之下,经过多年实践,蔡静燕独立掌握了潮汕地区“出花园”的基本做法及各式拜品的文化内涵和应用。在这期间,蔡静燕还经常到潮汕各地传授“出花园”,虚心向老一辈请教,参加各种“出花园”民俗交流,对这一传统习俗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也逐渐成为了“专家”。
她告诉记者,“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传统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人生礼仪的人文内涵与潮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的融合衍化。同时,也体现了潮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具有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研究价值。社会以家庭为细胞,家庭以传代为维系,家庭的和谐进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出花园”根植于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之中,成为潮汕地区的重要人生礼仪,其内涵对后代仍然起着激励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出花园”的隆重仪式
在汕头市演艺集团今年将排演的情景剧《潮汕姿娘》中,就有一段舞蹈《出花园》的情景表演:
春草飘飘绿,
百合细细香,
十二鲜花香水浴,
七月初七满庭芳。
男束发,女并笄,
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母亲手缝红肚兜。
十二颗桂圆里面装。
新衣红屐出花园,
望子成龙走四方。
搓甜丸,做甜粿,
三牲齐全装满筐。
亲朋邻里来相贺,
吉庆满门瑞气祥。
潮汕姿娘好德行,
儒雅家风代代传!
这段唱词已大体将“出花园”的隆重仪式展示出来了。
在市文化馆主楼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一处关于“出花园”的展区,展示的是各种“出花园”需要的物品、食物。据蔡静燕介绍,潮汕地区各地的“出花园”仪式大同小异,每个环节都颇有讲究。
要给孩子“出花园”,先要获知没有“忌讳”或“冲撞”才能举行“出花园”仪式,一般不择日的都安排在农历七月初七进行。“出花园”这一天,出花园者要沐浴更衣,换上新衣新鞋,色调以红色为佳。孩子要洗花水,花水要集齐12种具有吉祥意义的鲜花。如:芙蓉花、石榴花、春草、状元竹等,洒在水里给孩子洗澡,意味着孩子从此脱胎换骨,面貌全新。随后,要给孩子系上红肚兜,肚兜里放12颗“桂圆”、“包种子”、“束春草”;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红木屐,其寓意是孩子平安顺利跨出“花园”,一生平安幸福。
“出花园”当天,主人要宴请亲朋好友吃“花园桌”,大家也借吃“花园桌”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出花园”的孩子在这一天是主角,要破例坐到宴席的主位,象征长大成人。并且吃一道特殊的菜,是由猪肝、猪肚、粉肠、猪心和葱、芹菜、蒜调在一起炒,这道菜有许多含义。猪肝、粉肠、猪肚寓意“换肠换肚”,有一个新的开始。猪心是希望孩子对父母、亲人、朋友有心,尽孝道、有情义。葱与“聪”谐音,代表聪明。芹菜与“勤”谐音,代表勤奋向上。宴会过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感恩教育与责任
蔡静燕告诉记者,“出花园”的习俗流传至今绵延不息,尽管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其中的繁文缛节逐渐被简化或者“创新”,但那份神圣的仪式感不变,寓意其中的内涵也不变。父母都希望通过这一仪式,让孩子明白自己长大了,从此踏上人生的新征程,要懂得感恩和责任,同时也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祝福。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更需要通过这么一种仪式让他们更有担当,懂得感恩。”蔡静燕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们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通过“出花园”,父母可以启发、指导、传授、提醒孩子,是家长关注青少年成长和教育的体现,对成人意识的形成,伦理道德的培养,行为举止的训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出花园”的孩子破例坐在餐桌的主位,表示已成为家中的“栋梁”,让孩子从中体会当成年人的感觉。而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要躲在屋里,习俗上是“避讳”,但实际上是要孩子从此不贪玩耍,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蔡静燕表示,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的成长主要环境,“出花园”仪式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血肉关系、感情关系,加上仪式的特殊性,使得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观念。同时,通过这种传统习俗,让孩子进一步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记者林蓁 摄影袁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