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潮汕民间绝活》系列专题】 在潮汕民间,灯笼象征吉祥美好,有驱妖避邪的说法。做工精细的油纸灯笼曾经名噪一时,是旧时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具。
在工业化、市场化冲击下,手工油纸灯笼只能靠“节”吃饭,在春节前后短暂走俏,手艺的传承、工艺的发展陷入困顿。尽管如此,澄海前美村制灯笼老艺人陈周茂仍苦苦支撑。结缘灯笼50余载,他用无悔的行动诠释着一份简单而执着的坚守。
一想到油纸灯笼,记者脑海中立马浮现出这么一个诗意画面——小巷幽深,黛瓦青砖,油纸灯笼高挂墙椽,灯火摇曳,无限风情。然而,采访澄海前美村的灯笼艺人陈周茂,却不由让人伤感起来。如今的“灯笼村”已不复往日辉煌,传统年俗日渐式微,“写灯笼”走不出小作坊,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门绝活手艺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影视剧的“化石”。
与灯笼为伴50余载
采访陈周茂颇费周折。来到澄海区前美村下底园社,穿过几条冷冷清清的巷子,看到很多荒废的老房子,问了行人才知道,这里原来住着“写灯笼”的人家,后来很多搬走或外出打工。老房子的韵味随着时光流逝被无情地淡化了,唯有那矮矮屋檐角的几个油纸灯笼,还依稀保存着几分旧时风韵。
走过一个狭窄的天井,很快就看到一块写着“煌园油纸灯笼坊”的老牌匾。幽静的小屋里堆满了竹子、成品灯笼、半成品灯笼以及各种工具等。煌园油纸灯笼传承人陈周茂手握篾刀麻利地劈开竹子,然后搁在膝盖上轻快地刮成篾条,再用双手捏着篾条编织起来。
陈周茂今年67岁,从小就跟父亲陈修煌学做灯笼,至今已有50多年。他家从祖辈开始从事油纸灯笼制作,陈修煌一辈子都在做灯笼,编制的灯笼不计其数,一直到90多岁去世。聊起心爱的灯笼,陈周茂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油纸灯笼起源于战国时代,后由中原流入潮汕地区。前美村下底园社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陈氏先祖继承了这一传统工艺,并代代相传。
“白天做农活,晚上一家大小都忙着赶制灯笼,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陈周茂说,当时灯笼销路好,不但在本村卖得好,十里八乡的人也会来买灯笼。“当时潮汕销售的各种灯笼绝大多数出自我们这里”,回忆起以前的日子,陈周茂双眼放光、喜上眉梢。
手艺精湛制作考究
采访中,陈周茂告诉记者,“正月点灯笼”是潮汕地区的风俗,每到年底,潮汕乡村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所以,他们常常把做好的灯笼拿到周边村落集市摆卖。“我们制作的灯笼美观牢固,挂一整年都不会坏,很多人来买”,说起当年情景,陈周茂立刻变得眉飞色舞。
“灯笼的制作是纯手工的,要精工细作,须经过破竹、起胚(头)、编竹、上纸、上油、安灯笼脚等多道工序”,陈周茂介绍道,竹子要挑选竹节间距长的,在编制前先过水,竹条会更柔软,富有弹性。
陈周茂告诉记者,灯笼上写字极其讲究,所以在当地,做灯笼也称之为写灯笼。灯笼字体要圆润匀称,内容也有讲究。话音刚落,只见陈周茂随手挑出一只灯笼,左手摁住灯笼脚,右手捻住毛笔,笔毫顺行,不一会儿,一个“陈”字跃然纸上。虽然他没有专门练过书法,但50多年的制灯经历,使他练就了一手好字。
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如今,“灯笼村”已不复往日的辉煌,随着上一辈手工灯笼制作人慢慢老去,写灯笼技艺渐渐消失。像陈周茂一样至今仍制作传统纸灯笼的,在下底园社已是寥寥无几。在陈周茂看来,50多年的灯笼制作生涯更多是因为对灯笼制作技艺的牵挂。
提起油纸灯笼工艺的传承,陈周茂露出淡淡的忧愁,他叹叹气说,写灯笼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功夫和心思,现在年轻人极少人愿意学。“这几年写灯笼少了,村里的年轻人觉得做灯笼太费事,都外出打工去了。”陈周茂说。
采访中记者获悉,陈周茂的儿子陈跃东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但由于生活所需,他不得不去打工,只是在空闲时过来帮忙而已。对于这一点,陈周茂觉得非常遗憾,但也无可奈何,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一代能了解喜爱民间工艺,使灯笼这一手艺得以传承发展。
(记者陈文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