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潮汕非遗文化》系列专题】 陈喜顺,蜈蚣舞第五代传承集体代表性人物。1952年出生于澄海西门乡农民家庭,其父辈原系“蜈蚣舞”主要编导演出人员,自小受其影响,向其学艺参与表演。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积累演出经验,逐渐成为主力演员及领队。但因历史原因,该动物舞蹈一度被禁演。1985年,由陈喜顺发起,带动其他艺友,筹募经费,组建表演队伍,重新排练恢复演出,并逐步对舞蹈和道具进行改进创新,让西门蜈蚣舞在新时代重焕异彩。2009年1月,陈喜顺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2年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百足毒虫”当主角 全国独此一家
动物舞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勤劳勇敢的潮汕人积累经验,逐渐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间动物舞蹈。在有着“动物舞蹈之乡”美誉的澄海,自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后,逐步形成粤东著名侨乡,文化繁荣,游神赛会之风盛行,城乡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民间广场舞蹈也应运而生。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蜈蚣舞,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佼佼者。
蜈蚣舞的诞生,颇具戏剧色彩。晚清年间,当地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澄海西门乡艺人陈成锦与石文勇,偶然观察发现蜈蚣的爬行蠕动之美,于是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以满足社日表演的需求。几经“头脑风暴”创作构思,西门蜈蚣舞独特而美妙的表演形式渐渐成形。
就这样,每逢社日等重大节日,蜈蚣舞载歌载舞巡游于乡间大街小巷,惟妙惟肖的舞蹈动作增添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驱除邪恶迎福接祥,深受为乡间民众所喜爱和推祟,成了澄海民间喜闻乐见的节目,100多年来历久不衰。
记者了解到,动物舞蹈最初来自摹仿动物崇拜和祭礼酬神的需要,因此创意来源和选材大多是吉祥如意的动物形象,寄托神灵保佑的美好愿望。中国其他地区,例如陕西,有穿着绣有毒蛇、蝎子等五毒动物的衣物,以毒物作为保护神,抑制或消除其它的毒物,颇有点“以毒攻毒”的意味。澄海西门社区将百足毒虫的蜈蚣作为选材,将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精细与图腾崇拜动物舞蹈的粗犷完美结合,创意编排创作独具韵味的动物舞蹈蜈蚣舞,意在驱邪接福保平安。据现有资料显示,这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扎实功底默契配合 蜈蚣舞惟妙惟肖
一条长达22米的蜈蚣,红黄相间的躯体,硕大的头部像醒狮,血盆大口里一对银色尖锐巨齿,双眼放着青光……这就是蜈蚣舞表演的道具,它由头、身、脚、尾4部分组成,骨架用竹篾编扎,身躯各有硬、软28节彩绘布框,用布缝制成弓形布套软肚,使每节身躯前后连接,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把蜈蚣进行扩大和艺术装饰。
蜈蚣躯体的各节骨架下,扎有15根圆木杆,便于表演者擎举起舞。表演时由1人擎彩珠引领,15个人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执棍操纵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态、习性,又表现出一种阳刚的气概。
一说起蜈蚣舞,66岁的陈喜顺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向记者介绍。蜈蚣舞的表演程式由“出洞”、“转大圈”、“伸腰”、“盘田螺柱"、“捕食".“咬脚"、“翻肚"等一系列舞蹈动作组成,“‘翻肚’是难度最高的动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默契的配合是难以实现的。”陈喜顺介绍,表演时蜈蚣踏着潮州大锣鼓鼓点节拍,起落交叉翻动,此时负责中间躯段的演员要将圆木杆从空心竹节中迅速拔出,使蜈蚣中间三段硬框悬空,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头尾演员顺利钻过,“悬空翻肚”不仅考验队员的体力、舞蹈动作的娴熟度,更重要的是团队的配合默契精神,才能使动作高度协调,表演惟妙惟肖。
传承前辈智慧结晶 改良创新展现新魅力
蜈蚣舞因其独特的乡土风味和高超演艺而蜚声海内外。早在1936年就赴香港参加演出,这一直令西门人引以为豪。随后抗战爆发,蜈蚣舞演出活动随之沉寂,新中国成立初期才重获新生,但演出时断时续。1962年由陈两深、陈士芸等人发起,全面恢复活动,过后因历史特殊原因又中止演出。1985年,由陈喜顺等人组织演出队伍,多次对该舞蹈变革创新,重新出演。
陈喜顺回忆,决定重启蜈蚣舞演出后,他们特别请来村里的老前辈,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专业教学和强化训练。蜈蚣舞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扎马步是基本功,一开始练习后脚酸难忍,连上厕所都没办法正常蹲下。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慢慢在参加演出和日常练习中熟练掌握技术要领,熟记于心。
30多年来,陈喜顺等人在传承先辈智慧结晶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良与创新。表演道具的蜈蚣躯体加长了两米多,布套色彩艳丽,加装璀璨的珠饰、镜片,整体艺术造型奇特,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美。原来蜈蚣躯体每一节硬框内等距安装4支蜡烛,现在改用蓄电池灯光照明,加装LED灯,连脚部也会闪光,后期还在表演中加入烟火元素。夜间表演时,蜈蚣口里喷射七彩炫目的烟火,尾部高高翘起,烈焰腾空,喜庆而热烈,视觉效果更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西门蜈蚣舞的步伐也越步越远,除在潮汕多地表演外,经常到广州、韶关、东莞等全国各地表演,还多次走出国门,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应邀赴新加城等地献演,把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带到世界各地,赢得不俗的声誉。融舞蹈、武术、音乐、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蜈蚣舞,因具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整套表演程式被收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2000年获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铜奖。
老师傅“传帮带” 培养一批后继力量
如今,陈喜顺已经从当年一腔热血的“后生仔”,变成倾重于幕后教学传承的“老师傅”。他致力把毕生所学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让他们“接棒”继承和弘扬这一西门、乃至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瑰宝。
吴东达是陈喜顺的“徒弟”之一。他是土生土长的澄海西门人,祖父和父辈全是村里舞蜈蚣舞的能手。在“祖传”蜈蚣舞的家庭里长大,吴东达从小耳濡目染,幼年时便经常和小伙伴们用雨伞、被单当道具,模拟大人们表演动作“过过瘾”,心里早早就埋下了一颗蜈蚣舞的种子。参军退伍之后,吴东达正式拜师学艺,在陈喜顺的指导下,学习难度最高的舞“蜈蚣头”。
从扎马步的基本功学起,陈喜顺用绳子绑住吴东达的肩膀、腰部,再用单车轮胎内胎系着。小伙子一旦马步没有扎实,陈喜顺马上扯绳纠正。从单个的动作分解,到成套的连贯动作,再到团体配合,一个个动作,一遍遍地重复练习,吴东达虽然打心底里喜爱这个表演项目,但是训练后的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以及晚上训练时间的不自由,让他心里打了退堂鼓,一度想要放弃。最终,在长辈们的鼓励下,靠着军队训练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从小打下的蜈蚣舞基础,吴东达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了下来,从场下的替补,逐步成长为场上的主力。
像吴东达这样的年轻人,西门社区还有很多。陈喜顺说,整个西门社区的年轻人都热衷学习蜈蚣舞,老艺人们也都不辞辛苦、亲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积极扶持30多岁的陈旸旸,栽培西门蜈蚣舞第六代代表性传人。一批又一批青年人的加入为蜈蚣舞表演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陈喜顺希望青年一代能够耐下性子、用心学习,一生坚守,让这项特色鲜明的潮汕民俗性而又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艺术代代相传,将其发扬光大。
(记者林彦恂 林鹏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