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个建成投产的水厂全景图
编者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汕头国资”公众号特别推出“汕头制造・国企年轮”专栏,邀您品读波澜壮阔的汕头国有工业企业历史。汕头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工业史。新中国成立后,国有资本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革新、结构调整,再到如今在新时代浪潮下的创新转型,国有企业不断突破,在诸多领域创优争先、服务大局,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供水事业作为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业,每一步发展变革都镌刻着城市向前的印记。本篇让我们一同回溯汕头市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原汕头自来水厂)的来时路,展望供水事业新征程。
一、实业初创,开启汕头近代供水事业
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拥有自来水的城市,在省内仅晚于广州。
汕头自来水厂于1906年由萧永声申请创办,1907年经清政府农工商部同意注册,由出身侨商世家的晚清举人高绳芝成立“商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七兑银),实收资本68万元,采用集资形式经营。
1910年,自来水厂正式动工,选址于距当时的汕头埠10公里处的潮安庵埠大鉴乡,全套设备皆从美国引进,主要采用当时先进技术与原装设备,配置有蒸汽制动机、油渣抽水机、蒸汽发电机、氯气机等制水设备,初始供水能力3200吨/日。1914年3月19日,庵埠水厂建成投产,汕头一跃成为全国最早一批用上自来水的城市,不仅结束了市民依赖井水、河水的传统供水模式,更以现代化供水设施为城市工商业发展奠定基础,为汕头城市近代化进程注入关键动力。
▲ 宣统年间公司股票
二、产业发展,引领供水现代化升级
从“水贵如油”到“清流润万家”。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自来水事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广东省、汕头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事业,先后组织水厂实施开展多次技术、设施改造与扩建,不断提升水厂供水能力与安全保障。在这一时期,汕头自来水厂的供水规模逐渐扩大,为汕头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 百年庵埠水厂送水泵房和氯气机室 建厂初期VS现状图
改革开放后,随着汕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速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对供水的需求量与保障要求大幅提高,自来水厂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与升级阶段。
1982年5月5日,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汕头自来水事业迈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公司积极响应城市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供水基础设施建设。
198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过海水管工程启动建设,该水管直径2米、全长1142米,是当时国内顶管长度最长的过海钢管,施工技术难度与工程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89年6月,管道竣工并于同年7月顺利通水至濠江区,彻底结束了濠江区“水贵如油”的历史,极大拓展了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服务范围,为濠江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自身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获得了多方认可。1991年,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获得广东省“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3年被中央六部委审定为大型二类企业,成为粤东地区供水行业的标杆企业。
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在供水能力、管网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到2016年,公司下辖庵埠、东墩、新津、月浦等4座制水厂、5个分公司,成为支撑汕头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
三、协同赋能,谱写汕头供水新篇章
汕头粤海水务供水能力92万吨/日,管网长度4739公里,装表户数57万户。
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提升供水服务质量与企业运营效率,响应国企改革与城市发展新要求,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开启改制升级之路。
2017年,粤海水务增资扩股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与汕头市国资委下属企业——汕头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汕头市自来水总公司更名为汕头市粤海水务有限公司。2017年12月15日,汕头粤海水务举行揭牌仪式,开始正式运作,汕头供水事业进入“省属国企+地方国资”协同发展的全新阶段。借助粤海水务的雄厚资金实力、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资源,汕头供水服务能力迎来质的飞跃。
▲ 现代化供水设施设备
汕头粤海水务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秉承“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理念,不仅承担着为汕头金平、龙湖、濠江等中心城区188万人口供水的重任,还肩负着为潮阳、潮南“两潮”地区提供应急供水的重要使命,在基础工程建设、供水安全保障、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成绩单。
在基础工程建设方面,汕头粤海水务相继竣工外砂新溪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泰山路加压泵站及给水干管工程、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用水难题。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全年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