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学者跨学科交流分享。)
     本次论坛围绕“眼-脑通路机制与健康产业新思路”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一场深入的“眼-脑通路机制”的学术研讨,同时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新机制对健康产业新思路的启发。论坛邀请了30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脑科学、光学、代谢组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大家共同探讨光刺激对脑区代谢调控以及神经类疾病治疗的前沿话题。通过跨学科对话,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其中包括不少潮籍科学家,专程回到汕头参加南澳科学会议,为家乡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活动中,本地的科研人员、企业家们与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   南澳科学会议第二十六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陈江帆表示,南澳科学会议与其他会议不同,更专注学术交流,有利于真正的思想上的碰撞。会议专题选定了“眼-脑通路”是基于从学术以及从产业两个角度上去考虑。“眼-脑通路”可以反映这一科学领域的前沿性。它深度融合了眼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还有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潮籍科学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黄蓬是南澳科学会议的老朋友,已经三次参加南澳科学会议。这一次,回到家乡的他带来了《线粒体代谢对衰老和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转化应用潜能》的主题分享。在黄蓬教授看来,汕头人才济济,潮籍科学家,还有其他地方来的科学家们,大家在一起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会议主要从视觉、大脑神经还有衰老认知这些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能够撞碰出火花。“非常高兴看到举办产学研‘面对面’对接会,有望把科学的基础研究变成产业,进一步推进当地的学科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非常强大的动力。”黄蓬教授说。   为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汕头市金山中学选派优秀学生旁听会议。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模式,深入了解和学习科学家精神,立下远大志向,接过科技崛起的接力棒。金山中学高二学生林泓熹说:“我觉得这次科技会议给中学生一次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与科学家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前沿科学的精彩之处, 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坚定科技兴国的梦想,让我们能够汲取科学家力量,更好地进步。”   黄蓬教授对此非常认可,“我觉得让学生从小接受科学的熏陶非常重要。特别是让这些年轻人看到老一代的科学家如何研究,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性做法。”   近年来,汕头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作为“三新两特一大”主导产业之一,我市聚力打造大健康产业,推动成立产业协会、“潮医智库”,持续优化政策“软环境”,谋划实施“五个一”重点工程,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逐步壮大,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提速推进。截至目前,我市拥有165家“四上”企业,局部抗感染药物占全国九成以上市场,湿润烧伤膏成为国际创伤救治的“中国名片”,B超等高端医疗器械远销欧美、日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汇聚6家“三甲医院”以及全省地级市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批专科医院群。近期,国家层面首次出台支持汕头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不仅为汕头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让汕头在聚侨联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底气更充足、步伐更坚定。 (记者郭丹摄影报道)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