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2025“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于9月底在新加坡开幕并举办首展,随后还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国庆招待会上展示,引发广泛关注和共鸣。随着“汕头侨批出海计划”的实施,昔日一封封银信,如今成为文化使者、友谊使者,在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侨批历史文化展现场。)
此次侨批历史文化展首展在历史上海外侨批局最多的城市——“狮城”新加坡举行,展出60件新加坡与潮汕地区往来的侨批。褪色的信笺上既有“寄银五元赡养双亲”的叮嘱,也有“番薯收成勿念”的报安,讲述老一辈华侨海外艰辛拼搏史和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新加坡潮州总会会长吴乔青表示:“信件本身不代表什么,但它们的过程有很多血汗、眼泪、艰辛。”新加坡八邑会馆会长吴木兴对这些侨批文化和历史感受很深,“可以凝聚我们潮汕乡亲力量,回去家乡看家乡的发展,寻找投资的机会。”
活动中,主办方收集了35封100多年前从新加坡寄往汕头的侨批,赠与新加坡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展出后所有侨批资料留在新加坡。陈黉利家族后人、新加坡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陈克湛在现场还收到汕头融媒精心制作的视频,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传播侨批文化,“我看了很感动,想起我以前更多的故事。有侨批就有回批。这次从中国带回来,把新加坡的回批和侨批一起展出,等于来回的沟通关系。我觉得侨批的历史把一家人团结得更强。”
此次展览,不少新加坡大学生主动报名担任讲解员,跟大家分享侨批文化和故事。一百多年前,新加坡侨批带着老一辈华侨的“嘱托”跨越山海来到汕头。如今侨批出海,新加坡年轻一代主动学习了解,并讲述关于华侨先辈的故事。新加坡大学生黄炜婷告诉记者:“我是新加坡人,我的祖先来自汕头。一听到有这个机会,我马上报名,提前学习侨批资料,反复练习,做好讲解准备,为大家做讲解。通过轻轻的一封侨批,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侨批的历史以及其中感人的故事。我希望学习更多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新加坡的友谊使者。”
侨批,是漂洋过海的承诺,是“银信合一”的乡愁。“过番”后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牵挂浓缩在一封小小的侨批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侨批已从个人家书,逐渐升华为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的爱国爱乡、笃信守诚的华侨精神正得到传承、发扬。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侨批研究专家李志贤表示:“这次应该是由中国到新加坡举办规模比较大的一次侨批展。侨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个展览不仅对研究人员、学者还有学生和年轻一代具有非凡的意义。侨批里面所展示的先辈奋斗精神、担当、责任感以及诚信精神,是后代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除了侨批展示,此次活动现场特别设计了“小公园”打卡区、“出花园”文化体验区,展示潮式月饼、龙鳞装画册《潮剧衣箱》、英歌槌、水布、积木文创等物品,吸引嘉宾驻足观赏。活动中,来自新加坡南华潮剧社的潮剧小“票友”带来潮剧经典剧目,展示潮剧艺术在海外年轻一代的传承。在特色粿品展位,汕头老字号吉祥粿铺传承人现场带来酒粬发粿、甜粿、马铃薯粿、红桃粿供大家品尝。祖籍是澄海的唐女士带着孩子前来品尝,“我吃了马铃薯粿,也吃了红桃粿,非常地道,让我们好像一瞬间回到汕头,回到家乡。这次特意带孩子过来了解家乡文化、华侨文化。”吉祥粿铺第四代传承人王明鑫告诉记者:“现场很多华侨都来问哪里可以买到这些粿品,我们相信随着这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新加坡展出,之后潮汕粿品可以打开东南亚市场。我们也期待可以给更多外国友人带来精致的潮汕美食。”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侨批和潮汕文化在新加坡展出备受关注。汕头将依托侨乡优势,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持续推动侨批、潮剧、美食、英歌舞等潮汕文化跨越山海,用丰富内容让汕头故事更具吸引力,为潮汕文化“出海”注入新动能。潮籍新加坡知名作家蓉子对此很受感动:“很欢喜,刚一看就看到‘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赶紧拍照,看到这个就想到老家,非常触动心怀。我是从小就离开潮汕家乡的。小时候在这边看到潮剧很受感动,对家乡文化很熟悉。希望潮剧可以持续发扬光大,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带到国外来,让大家能够了解家乡的传统。”凤凰卫视记者刘备也表示:“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就是潮汕文化对于我们新加坡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之前看社交媒体上,关于潮汕的美食、文化等方面都是很火的。无论是海鲜,还是茶文化,新加坡人很多也喜欢潮汕美食,有机会希望去体验一下。”
汕头市是中国著名侨乡。2023年以来,汕头市策划开展了“汕头侨批出海计划”之“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作为广东省国际传播重点项目,已成功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举办,活动凝聚乡情乡谊、彰显文化魅力、增进文明互鉴。通过多维度的文化实践与国际交流,系统诠释了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核心价值。汕头依托侨乡优势,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持续推动侨批、潮剧、美食、英歌舞等潮汕文化跨越山海,用丰富内容让汕头故事更具吸引力,为潮汕文化“出海”注入新动能。
(记者 方浩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