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汕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迎头赶上的必然要求,是汕头加快融湾进程、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的迫切需要,是汕头激发发展活力、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汕头市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提升,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首位。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为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助力我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9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会上,7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逐一抛出“热辣”的问题,应询的政府部门直面营商环境“堵断痛难”,诚恳作出回应,亮出对策,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凝聚合力。
探索推进我市政务服务“同事同标”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我市将如何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能上网的上网、能秒批的秒批”,推出与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切实加强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共享和应用,用“数据跑”代替“企业跑”,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范围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
应询的市政数局负责同志表示,该局在前期开展三轮政务服务优化提升摸底梳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印发《汕头市政务服务优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市各有关部门明确政务服务优化提升事项清单,逐个事项推进流程优化,实现全流程网办和秒批秒报改革。一是大力推动申报人申报表格免填或少填,材料免交或少交的“秒报”,以及审批过程由机器无感审批的“秒批”工作,到2025年底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秒报数超116项、秒批数超38项,秒报率和秒批率分别超34%和11%;二是持续推进事项网上申办并经邮政快递或电子证照等形式获取办事结果,到2025年底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数超273项,全程网办率超80%,持续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局已积极与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开展对接,学习领会省里就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工作的推进思路、目标和进度,紧密跟进大湾区工作进度,探索推进我市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将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积极争取相关数据共享权限,推进港澳居民身份证件等在我市政务服务中的便利化应用。”市政数局负责同志表示。
构建更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
“我市针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资金等难以足额、及时兑现,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有待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续贷慢、信用贷少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破解?”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询问。
应询的市财政局负责同志表示,我市将继续围绕“百千万工程”这条主线,聚焦我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倾向中小微企业。一是聚焦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重点,规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费用收取、服务期限等服务行为,对标对表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完善金融公共服务质量。二是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完善丰富“助力百千万、行长区县行”系列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牧场等专项工作的支持。三是完善融资增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政银保”融资服务项目,同时加强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建设,按照省有关工作部署研究落实对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增资。四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提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质量,推动我市企业利用多层次融资市场获取低成本资金或股权融资,更好地服务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大局。
涉企执法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常委会组成人员发问:“有的执法部门任性用权乱作为,滥用监管执法权,存在多头重复、过度频繁检查等行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下来如何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市司法局负责同志答道:“我市将从以下三方面推动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一是将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写入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在全省首个以地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汕头市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优化营商环境若干工作措施》,从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建立健全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制度、优化行政执法方式和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等四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工作措施;推动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二是坚持‘刀刃向内’整治企业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建立‘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问效’闭环机制,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发布征集问题线索公告。三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探索‘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实施办法,积极推行非现场监管,减少对企业现场检查次数。”
全力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在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在能源要素保障方面,用水、用电、用气成本仍较高,外线建设负担较重,存在电价异常、价格波动等情况。下来如何强化能源要素保障,助力企业降低用水、用电、用气成本?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同志表示,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是“营商环境提升年”的重中之重,该局将针对企业反映的水电气堵点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降成本举措,一件一件抓,全力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一是减负提速降低用水成本。减免企业用水接入费用,对“三新两特一大”且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和区级以上工业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免除红线外用水接入工程费用,预计每年可降低工业企业用水费用约1500万元;推进工业园区供水直抄改造,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负500万元,改造完成后可将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能帮助工业企业每年减少漏损水量约27万立方米;将条件成熟的区域纳入中心城区供水范围,提升非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供水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供水漏损。二是精准发力降低用电成本。推动电力外线分摊机制落地,预计2025年可为低压用户、中高压用户分别节约外线接入成本不低于1500万元和8400万元;深化“惠企电价通机制”,常态化开展度电电价异常偏高用户电价分析与告知,预计2025年可降低用电成本约500万元;加大电价政策和市场化规则宣贯力度,推动用电企业与售电公司合理合规签订购电合同,提高市场化用户的议价能力。三是协同赋能降低用气成本。拓宽现有气源供应商渠道,争取部分临时协议优惠气量,获得低价管输气源指标;推动供气企业对重点工业用户实行阶梯气价降低用户用气成本,争取工商业大用户气价下降6%,2025年让利600万元;适时启动我市城镇管道燃气配气价格调整程序,研究降低非居民管道天然气配气价格。
(本报记者 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