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代市长刘小涛主持召开第9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我市“十三五”科学与技术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以及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等工作。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汕头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具有汕头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等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科技创新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支撑力量。到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基本形成“财政引导、企业为主、金融资本投入并存”的现代科技投融资体系。会议强调,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转化应用和环境建设,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议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围绕改革创新理念,主动服务产业转移升级需要,加大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使用力度;要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该《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覆盖全民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到2018年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98%以上;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14%;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到2020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到2020年社保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95.5%。
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全市“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管理体制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加快整合现有资源,对各级实体政务大厅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升级,将原来53个进驻部门分设的窗口整合设置为社会民生类、注册登记类、经营许可类、投资建设类4个综合类窗口和公安专区、人社专区、税务专区3个专区类窗口,形成一门对外一窗通办。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一分开”改革,推动全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和审批办理职权全部进驻实体政务大厅,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建立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政务服务的联动机制,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营造审批流程简、服务态度优、行政效率高的政务服务环境。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逐步形成数字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期建设”原则,分四期实施。第一期是2017年在中心城区北区的建成区约128平方公里范围,实现市政、园林、环卫、城管执法、道路停车管理全覆盖;第二期是2018年在中心城区北区的建成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同时逐步整合共享全市公共资源,将政府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分批纳入到数字化城管中来;第三期是2019年在中心城区南区的建成区(含保税区)及非中心城区的三个区政府所在地推进;第四期是2020年在6个区的各镇和南澳县政府所在地推进,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
会议还研究决定了其他事项。
(傅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