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 头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分享到:
《汕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 2024-07-04 10:39
  • 来源: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汕头市自然资源局
  • 【字体: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精神,汕头市政府组织制定《汕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支撑汕头市高质量发展。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主动服务统筹谋划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布局,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推动“绿美汕头”生态建设等重要建设提供空间保障,支撑汕头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规划》是编制市级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基础和区(县)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原则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市安全,协调人、地、产、城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战略引领,区域协同。落实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增强发展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成为引领带动汕潮揭地区发展、策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引擎。

  以人为本,品质提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高地,塑造更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挖掘保护华侨特色等历史文化遗存,延伸城市文化脉络,丰富文化时代内涵,促进潮汕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规划》以“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为目标愿景,努力把汕头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特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广东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活力经济特区。

  到2035年,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成为充满活力、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和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落实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一链两屏多廊道”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延续“三江四脉,五湾一岛”的自然山水特色,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三廊四屏,一核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三廊”:以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水系为载体的区域生态廊道,严格控制生态廊道内的开发建设,引导生态廊道发挥生态隔离、景观美化和休闲游憩等功能。

  “四屏”:莲花山、桑浦山、小北山、大南山等四大山体,筑牢四大生态屏障,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核”: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引导区域发展要素资源集聚,形成带动汕潮揭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两带”: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和沿海高质量发展带,以国道324线沿线城镇空间为依托,打造东西贯通、串联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向沿海地区拓展增量空间,协同近岸海域发展空间,形成陆海统筹的沿海高质量发展带,塑造汕头引领汕潮揭地区发展的空间脊梁。

  (四)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约265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227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约183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约1582平方公里。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约591平方公里。

  ()构建“五片一带”农业空间格局

  韩江北部农业主产片: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打造万亩高产水稻田、万亩特色菜园和万亩特色果林,建立狮头鹅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榕江南部农业主产片:重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万亩高产水稻田和特色畜禽养殖区,推动榕江河口区水产生态养殖和小北山沿山特色水果种植集聚发展。

  练江南部农业主产片:重点加强土壤优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耕地整治,确保良田粮用,打造万亩特色菜园和万亩特色果林,建设潮汕特色林果基地及生猪、牛和羊等特色畜禽养殖区。

  都市精细农业片:重点提高农产品规模化、设施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发展。依托“菜篮子”基地的建设,提高就近粮食保障能力和蔬菜自给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都市农业旅游,整体打造菜、禽、水产、中草药生产为主,兼具旅游休闲功能的都市精细产业区。

  海岛特色现代农业片。重点发展现代优势特色海岛农业产品,推动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建设优质水产加工集聚发展区、优质茶产业发展区和中草药等生态健康种植基地。

  海洋农业高效发展带:重点建设南澳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保障养殖发展空间,强化近海养殖用海科学调控,建设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海洋农业高效发展带。

  ()构建“三廊四屏五湾一岛”生态安全格局

  “三廊”:加强韩江、榕江、练江等骨干河流生态廊道的空间管控和生态修复。

  “四屏”:最大限度保护莲花山、桑浦山、小北山、大南山四大山体生态屏障原生自然环境,维护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五湾”:串联海门湾、广澳湾、北山湾、津砂湾和六合湾五大海湾,构建沿海生态景观带。

  “一岛”:打造山海联动、蓝绿交织的南澳生态海岛。

  ()优化“一心一轴两带四组团”城镇空间格局

  “一心”:中心城区的城镇空间,主要承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一轴”:内海湾发展轴,打造汕潮揭地区中央活力区。

  “两带”:依托城镇高质量发展带,促进传统城镇空间转型提质。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带,建设高质量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

  “四组团”:澄海组团、潮阳组团、潮南组团和南澳组团,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协同发展。

  ()构建“一带两片”海洋空间格局

  沿海经济发展带:以海岸线串联近海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港口航运、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生态保育片:以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强化海洋生态保障功能。

  海洋综合利用片: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支撑汕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筑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一环两带”产业空间格局。一环:以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六合产业园区三大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平台为核心载体,打造产学研联动发展、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核心环。两带:串联滨海大型产业平台,引导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滨海产业发展带。串联传统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传统产业提升带。

  形成“3+8+10”重点产业空间体系,推动产业用地向重点产业平台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3个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平台+8个市级产业平台+10个区级产业平台”的重点产业空间。统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全市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不少于180平方公里,

  同时,支撑建设粤东区域商贸服务高地,强化现代服务业空间保障,建设“1+4+1”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构建“2+7+2”多类型商圈格局。

  (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区域级—城市级—区(县)级—镇街级—社区级”公共中心体系。依托东海岸新城打造粤东区域级公共服务中心,依托内海湾“一湾两岸”规划内海湾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7处区(县)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布局73处镇街级公共服务中心。

  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40座、80座、40座和30座。

  医疗卫生设施。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8平方米,千人床位数不少于7.5床。

  文化设施。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

  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9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其中人均养老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2平方米;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不少于50张。

  (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规划高水平实现“汕潮揭地区半小时通勤、粤东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123”出行交通圈,全面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支撑枢纽港站能级跃升。规划建设“一港五区”港口体系、“一主五辅”铁路客运站场、“一主两辅”铁路货运站场、“一区(县)一站”公路客运枢纽布局。

  构建高效互联的对外通道网络。规划构建“承湾启西、北联腹地”的高铁网络、畅达汕潮揭地区的城际轨道网、辐射汕潮揭地区的“三环八射”的高速路网。

  (十)打造韧性集约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构建安全集约的城乡供水体系。规划30座水厂和7座区域泵站,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

  建立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规划500kV变电站5座,220kV变电站43座,完善天然气廊道和燃气设施布局。

  构建融合泛在的通信设施体系。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建设“双千兆”城市。

  建设绿色循环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规划垃圾处理设施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5座,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完善全域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规划38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100%,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至25%以上,建设海绵城市。

  (十)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自然灾害预防与抵御能力,完善综合防灾体系,提高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提升海洋灾害抵御能力。提高防潮海堤设计标准,强化巡查和防御,完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流域防洪(潮)排涝能力。中心城区设防标准不低于100年一遇,外围区县按20—50年一遇设防,内涝防治标准相应提高。

  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建立健全防治体系。

  健全抗震避难场所和救援疏散通道系统。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建立多层级的避难场所布局,构建多通道的避震疏散系统。

  提高城市韧性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全方位消防安全体系,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加强重大危险源管控,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空间体系。

  (十)打造承载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中心城区

  打造“一环两轴四极”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环:串联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与各大产业空间,构建产业互动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环。两轴:依托内海湾发展轴,集聚高端发展要素;打造中心城区发展次轴,串联城市核心地标。四极: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及广澳港区、“一湾两岸”城市中央活力区、粤东中央商务区,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展现城市门户形象,支撑高端产业发展。

  塑造滨海城市景观风貌。构建“一核带双芯、双脉通山海、多点领鮀城、山水塑组团”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以内海湾“一湾两岸”为核心,塑造中心城区“海城相依,拥湾亲水”的空间秩序与展示界面。

  优化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用途安排。优化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布局规划,明确国土空间的主导功能。优化居住用地布局,以稳定提升宜居水平、促进职住平衡为目标,完善居住用地供应,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34%左右。优化绿地和开敞空间布局,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绿地体系,规划人均绿地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构建“镇街级—社区级”社区生活圈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实现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

  统筹中心城区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划定城市蓝线73.79平方公里,城市绿线11.87平方公里,城市紫线0.63平方公里,城市黄线4.10平方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 脚部
主办: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保障:汕头市信息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 : 4405000014   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假冒政府网站举报电话:0754-88278342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
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 Shantou Municipal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