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①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在于家长的精心呵护与倾情陪伴,在于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家长要认真了解“双减”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树立正确教育观、成才观,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学习规划,正确看待校外培训作用,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不跟风,尊重孩子的意见,双节期间,多一些亲情陪伴和亲子互动,多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活动,切实减轻孩子过重的课外学习负担。
②审慎合理选择非学科类培训。选择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时,要做到“一查、二看、三选择”,一查办学资质(查看是否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二看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和收费标准,三选择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选择前可咨询相关主管部门。若您的孩子确有美术、音乐、舞蹈、篮球、跆拳道、架子鼓等非学科类培训需求,请家长慎重选择“白名单”的校外培训机构,自觉抵制黑机构和违规机构,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犯。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安装教育部推出的“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选课、报名、缴费、销课、投诉等,足不出户即可“掌上”为孩子选择需要的培训,安全有保障。
③谨慎缴费依法依规签订合同。参加非学科培训前主动与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坚决抵制培训机构给予的“折扣”、优惠预存等各种陷阱,自觉抵制培训机构诱导家长跨学期、跨学年收费。购买课程时,一次缴纳不超过3个月或累计60课时的培训费用,且不超过5000元。缴费后须索要正规票据,防止出现“卷款跑路”“退费难”等情况。
④清醒认识违规培训存在的风险。无证无照机构或个人违规开展培训会给参加培训的学生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一是场地安全有风险;二是资金安全有风险。违规培训机构未经行政审批部门审批,未在教育部门备案,未进行预收费监管,极易发生“卷款跑路”“退费难”和“维权难”等问题。
(《民声热线》第十六轮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