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平台”商机无限
展望未来,汕头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已经到来。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未来汕头的风向标:以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产业高端发展为重点,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华侨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和临港经济区,加快构筑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粤东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大变化大发展。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位于汕头市核心地带,汕头湾出海口两岸,区位优势明显,港口条件良好,产业活力强劲,华侨资源富集,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和潜力。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华侨试验区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现代引领、信息引领,切实打造成为建设粤东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和实现汕头经济特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
东海岸新城
突出滨海特色,建设金融商务、会展交易、中央政务、文化创意等功能,延展珠港新城的三条轴线,按照“三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构建汕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东海岸新城填海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形成陆域面积20平方公里、海堤24公里。
珠港新城
南滨新城
突出滨海生态、潮汕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博览、滨海旅游、高端居住,建设南滨文化博览城,构建“一轴两带五组团”的空间结构,打造融合山水园林的生态宜居新城。
国家级高新区:打造粤东科技创新中心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汕头市区中心,2017年初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是粤东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 汕头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是我省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首家通过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高新区现已形成四大主导产业体系,即以轻工机械装备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智能终端为特色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和以电子商务、研究开发、创业孵化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汕头高新区
以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集群为目标,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科研力量、孵化器、投融资机构的共同作用,推动内生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发展,培育具有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强化公共服务、孵化功能与新型金融组织建设,构筑以创新驱动和创业文化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
作为汕头高新区拓展区功能区布局的重要组成,将依托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优势,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引进一批通用航空、生命科学、水处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与世界融合的中国“南方硅
谷”、中国创新中心。

临港经济区位于汕头市中部滨海地区,拥有粤东条件最好的深水海港,以及粤东唯一的保税区和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是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集区位、设施和政策等优势于一体的重大发展平台。临港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区域联动基础和“前港-中区-后城”融合发展条件,是汕头市融入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打造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的重要平台。
广澳国际物流枢纽港 积极争取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以汕头保税区、广澳港区、广澳物流园等为重要载体,争取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打造东南沿海国际物流服务和航运服务基地。 |
|
南山湾智能制造产业区 依托比亚迪等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企业,结合轨道枢纽汕头南站人流集聚优势,以及南山湾大数据园区的互联网资源和中海信创新产业城的创新平台优势,发展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到服务的智能化装备生产线和全信息流管理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打造粤东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
|
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 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为驱动,结合国际海缆登陆站高速信息网络和汕头南站轨道枢纽建设,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吸引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进驻,加快云计算、离岸数据服务、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服务基地。 |
|
海门粤东绿色能源港 依托三峡等海上风电基地、华能电厂等能源基地,进一步向能源装备、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能源交易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建设粤东第一大能源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