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推动殡葬健康文明发展
全市将新增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31座以上
本报讯 (记者刘谷婷)记者从市民政部门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殡葬事业将综合发挥特区立法、互联网+和潮汕优秀文化的独特作用,坚持殡、葬、祭三位一体,主动探索建立起既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文特点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殡葬改革、管理和服务机制。
“十三五”期间,我市殡改事业将继续深化改革,坚持遗体火化与骨灰安放并重、丧事简办与祭扫简约并举,补齐“基层殡葬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服务提升”三大短板,创建“惠民殡葬、法治殡葬、阳光殡葬、绿色殡葬”四大品牌。到 2020 年,全市遗体火化率巩固提高,节地生态安葬全面推广,低碳文明祭扫新风尚全面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实现设施布局优化、服务环境优美、保障水平优质,殡葬服务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据悉,我市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和农村老龄协会的作用,从殡、葬、祭等方面综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培育一批殡葬改革示范镇(村)。引导各地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工程建设,整合安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精品化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和纪念设施,包括新增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 31 座以上,新增骨灰安放(葬)格位 25 万个以上,新增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区 8 座以上,满足群众多元化节地生态安葬需求。同时,全面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提高骨灰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比例不低于 80%。建立健全殡葬领域标准体系,对全市殡葬服务领域实行全员登记备案制度,探索服务等级和资质认定制度,基本实现殡葬服务标准化、殡葬监管规范化。积极探索县区级公益性公墓(含骨灰楼)建设,面向全县(区)居民提供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扩大公益性安葬设施覆盖率。优先选择现有集中安葬点和荒山瘠地,推动镇、村建设节地生态型农村公益性墓地。推进市级殡葬管理服务综合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录入、数据统计、动态查询、资源共享和实时监控,形成统一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