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因侨而立,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华侨”命名的国家级发展平台,被赋予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使命,也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四大平台”之一。如何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助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特区再出发、再创特区新辉煌?
阶段来,华侨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希莅汕调研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创新引侨聚侨体制,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东海岸新城,建设高端示范区,促进“东部大发展”,一幅内秀外名的和美侨乡画卷正徐徐拉开。
作为华侨试验区核心启动区的东海岸新城,是汕头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辐射力、带动力的意义重大。
近日,粤东首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的7291根CFG桩基已全部完工,记者在现场看到,管廊主体工程施工正稳步开展,施工人员挥汗如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全长661米的管廊试验段预计今年10月完工,并开始全方位的大面积管廊施工建设。据介绍,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项目位于东海岸新城新溪、塔岗围片区,管廊总长度超过22公里,由大型央企中国交建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项目采用“三舱”设计方案,电力、通讯、给水、燃气管线入廊,总投资约26.49亿元。项目单位表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维护便捷、运转高效,节省城市空间,防灾抗灾能力强,体现了全新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中国交建是我市在城市综合开发方面引进的第一家大型央企,自2011年5月双方正式确立合作关系以来,高效有序推进汕头东海岸岸新城项目投资建设,共完成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2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工程,并纳入国务院批复的汕头市城市规划范围。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50亿元,包括完成25公里海堤、20平方公里吹填造地和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以及1条大道、8条市政道路和3座桥梁市政建设。双方的合作成果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和一致肯定,充分体现了政企合作、共进共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作为汕头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交建以“五商中交”战略为指引,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城市开发投资建设,为我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期,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印发实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东海岸新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首创对区域性电信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后期维护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新模式,以“多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和东海岸新城建设,致力建设全国首个5G商用试点地区,为今后发展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珠港新城累计完成投资2.41亿元,“三轴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形成。
下来,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将配合市城乡规划局加快东海岸新城新溪、塔岗围片区控规修编,并将东海岸新城以北、金鸿公路以南片区纳入东海岸新城延伸区进行规划。着手规划建设长7.2公里的滨江大道绿化带和滨海景观带以及占地面积580亩的市民广场和新津片区津湾、东海岸公园等3座公园,推进东海岸城市亮灯工程。启动总投资62亿元、总长度37公里的新城市政道路建设。
为优化产业用地结构,目前,华侨试验区已完成了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近500亩住宅用地调整转变为产业用地的法定规划审批工作,片区产业用地占比由原来的11.4%提升至现在的38.4%,该片用地将用于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发展。
新时代华侨试验区再出发。华侨试验区将依托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三四四”发展思路,按照“东部大发展”新城市发展定位,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坚持开放为先,积极模拟自贸区、比照自贸港、追赶大湾区,实行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全面开放,加快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