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书记李希莅汕调研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今天的节目,我们将继续探讨新时代的汕头,如何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再创经济特区新辉煌。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汕头大学副校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林丹明。
主持人 周翀:李希书记调研时提出要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那么这对汕头做好新时代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期望或者新要求?
汕头大学副校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 林丹明:简单来说,李希书记对汕头的这个期望,就是提出一个战略定位的要求,就是让我们自己思考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汕头经济特区,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怎样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内秀在什么地方?外名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内秀这一方面的内涵要靠我们自己去深度挖掘。
周翀:内秀怎么来解释呢?
林丹明:内秀和城市的内涵发展很有关系,因为它牵涉到整个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汕头市从很多方面讲,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甚至潮汕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些地方。那么经济特区发展这么多年,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面对着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全国的经济特区、全国各个地区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应对这样一个发展新的态势,就需要我们在内涵上,我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怎样去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把自己的特色挖掘出来,也展现出来。
周翀:您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们也知道今年是我们改革开放40周年,尤其是李希书记在调研的时候要求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来擦亮我们新时代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说到这个“关键一招”,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什么意思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林丹明:“关键一招”我想这里有几层的内涵,首先从背景上看,站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经济特区的重要讲话精神来看,总书记对经济特区提出新的要求,从国家战略上讲,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战略上讲,“一核一带一区”给我们带来的叠加优势,这些是背景上的考虑。第二,我们生活在汕头这么多年,我自己感觉更加重要的是你怎样去主动融入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不是等、靠、要,实际上我们汕头市这几年打造的有特色的平台是有的,经济特区就不用讲了,华侨试验区这在全国是非常有特色的,还有我们现在在探讨的自贸区等等,那我们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去作为。举个例子,我们华侨试验区,怎么样进一步加快建设,体现它的内涵出来。在我们自己不断突出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区域社会特色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融入国家发展的主流,那个时候更多的发展机遇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周翀:您刚刚谈到的也是我们汕头现在已有的一些优势,关键就是我们下一步怎么来推进工作,当前我市正全力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李希书记对此也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您认为接下来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发力呢?
林丹明:这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里一个新的提法,从我们本区域粤东来讲,汕头市现在毫无疑问在几个方面已经是居于中心的地位,像服务业,教育卫生事业等等。但如果我们对照省内的经济发达地区来看的话,其实是有不小的距离。所以我们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这个质量的提升,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还有就是作为交通枢纽方面,我们要大力加强建设。当然了,作为这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如果讲到它的持续竞争力的话,我想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放在先进制造业上面,汕头的制造业是非常有传统有历史的,现在面临着转型升级。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怎么样把握这个发展的机遇,把我们整个制造业的基础提升上去,也就是我们讲的科技创新,接下来是非常重要的。
周翀:是,您刚才讲的这个我也特别赞同,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产业、很好的服务业,我们有很好的医疗卫生的事业,可是接下来就是一个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产业目前的一个短板之一,那怎么来创新,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林丹明:我们知道,现在全球经济都面临一个升级换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态势下面,很多生产要素的配置已经不同,以前讲的就是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用大量的投资去推进、快速发展,可是这几年我们看到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人。你要创新首先得有人才,我们也看到汕头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近在引进人才方面,包括人社部门等等都主动出击,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个对于汕头市这样一个老牌的经济特区,对于我们很多新兴重大战略平台的发展需要来说,我觉得还是不够,我们要继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我们的城市环境,我们的城市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做一些改善提升,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一个人才集聚的一个高地。我们一直在讲这一点,现在的人,也不一定非得追求非常发达的城市,在宜居的城市里面,只要让他找到可以发展的事业,可以创业的一个空间和一个基础,照样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这里来,这对汕头接下来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周翀:就是说我们提高创新能力是一方面,但是谁来提高这个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人才。
林丹明: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至于说其它的,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比方说我们的整个产业基础要提升,整个结构要改善,这些当然通过企业的努力,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来实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我市正着力做好“人才”与“创新”两篇大文章,一方面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打造人才事业发展平台,吸引集聚各类人才,让人才来汕后奋斗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国家高新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其中省实验室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经济特区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我市将抢抓机遇,积极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科技领军人物和一流团队,努力打造成为开放性、互动型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平台。目前,我市正按照今年11月份挂牌的目标,紧锣密鼓推进筹建工作。
周翀: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省实验室,其实是我市补齐创新短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和举措,汕头大学、广以理工,是建设这样一个省实验室的重要力量,我们有什么样的一个计划没有?
林丹明:所谓的广东省实验室,就是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在广东省建立广东省实验室,它的特点就是它面对的是未来国家的重大的战略需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又要拉动我们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所以这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甚至应用基础研究之间架接一个重要的平台。它吸引的都是非常高端优秀的人才,如院士等等,甚至国外的优秀人才,你要这些人才来到这里以后,持续地工作下去,我们得非常紧密地跟进他们的需求,甚至是个性化的需求,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安置、持续发展等等这些工作。广东省实验室它有一个术语,就是这个平台的性质叫做“GOCO”,“GO”(government-owned)叫做政府拥有,政府是业主,“CO”(contractor-operated)是说它是按合同来运作,所谓合同运作就是我针对某一个重大产业需求,做一个合同,引进一个团队来做,可是这个合同做完以后,这个团队是不是持续在这里,我们当然希望做完以后他们还能持续在这里发展,成为我们地方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做很多工作。广东省实验室是汕头未来若干年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抓手。一方面使我们可以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拉动本地重大战略产业,现在说的就是我们的化工产业。市委市政府是非常积极全力在推进这件事情的,我们学校方面也在积极配合,比方说汕头大学在无论从硬件、空间、人才引进方面一直都是对标这个事情在结合、在推进,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主要是依靠以色列理工学院那边的学术资源,他们现在非常积极,已经在筹划研究中心和团队的配备等等。这个广东省实验室,无论对于汕头大学还是对于这个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知道多少年一遇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就希望借助这个机会,一方面使学校的科研实力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使得学校跟地方的重大产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两个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进一步实质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