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市卫健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帮扶下,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山顶村在如期脱贫的基础上,已打好乡村振兴的根基。山顶村位于后宅镇的东南部,包括山顶渔村和山顶农村,毗山临海,交通便利,是全县最大的自然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现有人口超过5400人,山林地6500多亩。由汕头市卫生健康局挂钩帮扶。截至2019年底,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已达到“八有”脱贫标准。
念好“海字经”,发展海产品加工厂项目,改建商铺振兴产业
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都是关键。面对山多、地少、人多的村情,市卫健局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决定因地制宜,从海洋和旅游资源优势入手布局产业。首先,引进南澳县欣源海产品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海产品加工厂,由帮扶单位自筹资金30万元,该项目2019年初投产,年收益10%,山顶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分红600元,同时吸纳了有意愿的贫困户就业。其次,将山顶村原有临时搭建的板房拆除,利用扶贫财政资金95万元,帮扶单位市卫健局自筹资金20万元,建起了14间旅游商铺,总建设面积约为560平方米。这些商铺位于环城东路西侧、县城中心区域,人流量较大,目前已经有两间商铺优先租给帮扶户,既扶持他们发展家庭产业,又解决他们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同时,去年的19200元租金分配给41名当时的贫困户,每人增收468元。另外12间用于拆迁安置,待2022年1月底到期后再用来出租,届时14间铺面同时上“三资”平台招租,预计可带来约17万元的年收入,将大大壮大村集体经济。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好山顶村步行街,引游客入村
据史料记载,1930年9月25日,在中共广东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澄海工农革命军一部和南澳县渔民共300多人,一举攻占南澳县城,史称“南澳渔工起义”。山顶渔村正是打响东江革命史上渔民暴动第一枪的重要根据地。
2017年以来,市卫健局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建起了一个渔民公馆,将党建元素、红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融合,把渔民公馆打造成一个具有参观体验、研学教育等多功能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把新农村精品旅游线路、红色展馆以及文化广场等串点成线,行成一条以山顶渔村红色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宣教带。山顶村的渔民公馆,已成为汕头市的党员教育基地之一。
打造山顶村村口步行街,以旅游-海鲜干货-特色农副产品-民俗风情为特色,促进乡村振兴。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山顶村建成了山顶村步行街、健身场地、村民休闲广场等多个项目,大大提升了村人居环境品质。下来,结合山顶渔村“三旧”改造项目,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山顶渔村综合市场,搬迁现山顶市场,扩建山顶村步行街二期,将以旅游-海鲜干货-特色农副产品-民俗风情为特色,将南澳县海滨路游客通过旅游步行街引入渔民公馆和旅游商铺,串点成线,带动消费,带活经济,通过发展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以好政策好做法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防返贫基金保障。与县农商行合作,投入扶贫开发资金约180万元,脱贫后作为村开展公益事业及建立扶贫济困长效基金,该笔扶贫基金在脱贫户遭遇到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返贫时,予以及时救助。
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驻村工作队帮助联系村捕鱼船主、住宿业经营者、餐饮业经营者等优先聘雇相对贫困的劳动力;另外统筹全村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水电维修、花木管养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给有意愿的相对贫困村民,有效解决不能外出村民的就业难题。
建立大扶贫机制。近几年汕头市卫生健康局加大扶贫宣传力度,把局属各医院纳入帮扶责任单位,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每逢“6·30”期间,该局专门下发通知发动干部职工捐款,近年来累计定向捐赠100多万元,都投入到山顶村扶贫事业中。积极推进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利用行业优势,组织医疗团队送医送药送知识进村,实施农村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政策,推动健康帮扶。
来源:局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