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常见自然灾害,看似遥远,实际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掌握科学的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不仅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家人,更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安全盾牌”。
以下9条核心常识,每个人都该牢记于心:
地震不可避免,灾害可以减轻
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挤压、拉伸等)引发的自然现象,尤其构造地震破坏力强。虽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通过学习避险知识、做好防御措施,能有效降低损失。
地震多在活动断层,分布有规律
大地震集中在地震活动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房屋建设需避开这些断层,减少风险。
震感有先后,避险要及时
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面波/横波(S波):纵波先到,让人感觉上下颠簸;数秒到十余秒后,破坏力更强的横波、面波到来,引发强烈摇晃。此时需迅速“伏地、遮挡、手抓牢”,待震动停后转移。
破坏性地震易引发次生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为破坏性地震,除直接毁坏房屋、设施,还可能引发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深海地震)等。房屋倒塌及附属构件(女儿墙、吊顶等)坠落是伤亡主因,做好抗震设防是关键。
震级≠烈度,两者要分清
震级衡量地震能量(差1级,能量差约32倍),同场地震仅1个震级;烈度衡量地震影响程度(分12级),离断层越近烈度越大。我国地震速报(震中、震级等)约2分钟自动产出,10分钟内出正式结果,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
地震预测是难题,预报有规矩
地震预测尚未突破(成因复杂、资料有限),我国实行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仅县级以上政府有权发布。个人可提预测意见,但需报地震部门,不得擅自散布。
地震预警能抢时间,但有局限
地震发生后,预警系统利用波速差,给未受波及区域争取数秒至数十秒准备时间。但震中附近是预警盲区,且存在误报、漏报可能,收到预警需快速避险。
减灾重在防,两端要做好
防御分两类:工程性(建筑科学选址、抗震设防/加固,依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非工程性(建应急预案、搞应急演练、普及知识、储救灾物资)。
我国地震灾害重,人人要参与
我国占全球7%国土,发生33%大陆强震,具有“多、强、广、重”特点。《防震减灾法》为保障,每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需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落实到行动中。
内容来源:《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