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区,首位农村职业经理人蓝燕珠自2024年12月入驻东湖社区后,以“侨乡+文创+青年”模式激活古村资源,用青春汗水书写着“百千万工程”的基层答卷。
近年来,东湖社区整合了菊花文化、侨乡文化、海员文化等优质资源,形成了东湖菊园、华侨记忆文化集群(包括社区侨博馆、东湖戏台、华侨驿站)、海员俱乐部三大特色场景孵化基地,并设置了30余处创业空间,涵盖菊园、多功能厅、华侨戏台、实践基地、华侨驿站、商业用房及老侨房等。面对社区文创空间亟待盘活的现状,她敏锐意识到,高校青年群体的创意活力,恰是激活古村资源的“密钥”。
“东湖社区周边就有几所高校,这些学生都很有创造力。”蓝燕珠介绍道。几个月里,她积极奔走、引导,精准对接学生团队的创业需求。“我们要让古村成为年轻人的‘创意试验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复制品’”。蓝燕珠深知,只有将社区的历史底蕴、自然禀赋与青年的创新思维深度融合,才能让东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走出一条既保留乡土气息、又充满时代活力的特色之路。
东湖社区充满想象力的创业场景,渐渐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共鸣。在蓝燕珠的推动下,海员俱乐部成为青年创业的核心载体,目前,汕头大学剧本杀团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旅拍团队、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绘画团队等青年创业团队已入驻海员俱乐部,多个非遗手作项目团队也定期在此开展文化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资源支持,也让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生,为村庄带来人气与活力。“我们鼓励社会青年长久驻扎,真正做到驻地化运营,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依托侨房资源,东湖社区还提出设立“东湖宿集”民宿群建设基金会,助力侨房改造,建设餐馆、民宿、艺术馆等配套设施,并号召村民、学生、教师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其实更多是希望盘活东湖社区现有的闲置物业,引进更多体验性强的活动,让游客来到东湖可以体验到有文化底蕴、有趣又有内涵的乡村生活。”蓝燕珠说道。
每年5月是东湖菊花的种植季,但以往村民独自耕作的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今年的种植季,蓝燕珠决定尝试一下“新玩法”。她和社区干部策划菊花种植体验活动,发起“菊田创造者”认领项目,在150亩村集体土地中划出6000平方米作为体验园,邀请游客参与种植,每人可认领一平方米种植面积,共创菊园好收成,让这种“社区推广+村民种植+合作社加工销售”的模式助力菊花产业更好发展。
不仅如此,蓝燕珠还想在传统农业产品与文创相结合方面做文章。她提出了菊花、紫菜、东京丸“东湖三宝”的衍生产品开发计划,打算从餐饮角度入手,探索将菊花的草本药用价值融入新型饮品,或者用东湖紫菜制作特色美食。“这将提升我们东湖三宝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为村民带来收益。”蓝燕珠充满信心。
如今的东湖,不仅有年轻人带来的剧本杀、咖啡馆等新业态,也有菊花种植合作社、传统非遗文化体验,传统与现代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和谐共生,共融发展。这些成果让蓝燕珠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她感慨道,一切都是在探索中前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其实应该真正进入社区去做文化生产跟文化运营的,这更符合当下农村治理需求。”她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返乡共创社区价值、共创美好未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我已经两个月没有休息了,虽然辛苦,但每天依然像打了鸡血一样,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蓝燕珠坦言,这个新型职业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也充满意义。
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像蓝燕珠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创意打破资源壁垒,以热血激活乡村潜能,用奋斗定义青春,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基层实践样本。而蓝燕珠的故事,也在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事业,在城乡融合中续写青春篇章。
东湖社区党委委员林钊表示,蓝燕珠的到来,确实为东湖社区的发展注入新思路、新解法,“现在我们整个班子干劲满满,接下来要继续提升节点品位,延伸老厝区的风貌提升,着力发挥‘侨房管家’作用,归集更多闲置房产,引入更多业态,招引更多青年创客,发展‘巷子经济’‘庭院经济’,完善AAA景区配套设施,吸引周边学生和外来游客,同时定期举办品牌乡村文化活动,为乡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