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汕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振兴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环境优化、优势再造、动能转换、功能提升的成效不断显现,上半年全市经济在一季度“高开”的基础上继续“高走”,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实现“半年红”。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亮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据省统计局核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4.87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居全省第2位,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延续去年以来逐季攀升的态势,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07.41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08.8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是全省唯一一个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地级市。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延续今年开局以来的良好势头,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2%,比全省高1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4%,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一是三大产业“两稳一加快”。农业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48亿元,增长3.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7.24亿元,增长9.2%,增速与一季度持平;优势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工艺玩具增长10.7%,纺织服装增长10.4%,机械装备增长10.3%。服务业发展实现“双超越”。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和工业1.6和2.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营业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25.9%和18%。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5.1:48.3:46.6调整为4.6:47.6:47.8,服务业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是三大需求“一快一稳一缓”。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8.62亿元,增长28.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0.46亿元,增长71.3%;工业投资502.11亿元,增长23.3%;房地产投资155.15亿元,增长22.6%;民间投资773.46亿元,增长26.1%。上半年新开工2698个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895个,总投资规模950.08亿元,增长38.2%。消费稳定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44亿元,增长11.4%。其中,城镇消费605.43亿元,增长11.8%;乡村消费224亿元,增长10.5%。出口降幅减缓。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62.67亿元,增长1.5%,其中出口192.18亿元,下降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5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从产业结构看,现代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上半年,以新材料制造、先进轻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4%;以医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8%;两者增速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5和0.6个百分点,占比稳步提高。以房地产业、电信业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6.67亿元,增长14.2%,比全部服务业高3.5个百分点。
二是从投资结构看,有效投资快速增长。短板领域投资迅猛推进。上半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0.46亿元,增长71.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业和环保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66.2%、82.9%和797.1%。传统产业“旧”中育“新”。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23.14亿元,增长18.3%,工业技改投资额总量在全省排第2位;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快于制造业投资26.4和3.3个百分点。
三是从消费结构看,质量提升型和品质改善型消费成为热点。建筑装潢材料、家具类、五金和电料类分别增长87.5%、74%和49.9%,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01.1%,通讯器材类增长75.4%,金银珠宝类增长65.5%,书报杂志类增长58.6%。旅游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增长14%,其中国际游客增长17.7%,实现旅游总收入181亿元,增长15.2%。
四是从市场主体结构看,民营经济活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51.1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0.5%,增长10.1%。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比重大,占全部新登记企业的92.0%。民营企业出口带动力较强,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144.29亿元,占全部出口总额75.1%。民间投资结构改善,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26.1%,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51.5%、34.1%和104.6%。
(三)新动能持续累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新产能新产品注入新活力。上半年,上年新上规模工业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7.5%和9.3%,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28.3和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化学试剂、试验机和印制电路板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3%、10.2%、15.9%和14.6%。
二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苏宁电器、合胜百货、卜蜂超市3个综合体实现零售额4.7亿元,增长46.9%;限上批零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4.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4.3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1.61亿件,增长65.9%;快递业务收入13.04亿元,增长67.5%。
三是创新创业氛围更浓。大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上半年,财政拨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1.95亿元。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第一批申报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华润、比亚迪、明园和铁树等知名企业已在华侨试验区注册基金公司,有效支持和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市场新生力量不断增加。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注册资本185.9亿元,分别增长19.8%和45.6%,其中新登记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增长30.8%、8.9%和56%,注册资本分别增长74.7%、35.6%和13.5%。
四是大项目大平台贡献增强。上半年,在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比一季度增加15个,投资109.85亿元,增长71.3%。华侨试验区完成投资194.63亿元,增长26.5%,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投资总规模均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临港经济区完成投资52.94亿元,增长44.2%,比亚迪跨座式单轨产业项目、汕头保税物流中心、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
(四)增长效益稳步提高,收入形势稳定向好
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重点民生保障有力。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3亿元,增长11.0%,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14.1%,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1.6%,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主体税种收入增速快于中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8.5%,企业所得税增长29.8%,个人所得税增长12.3%,全市增收的可持续性增强。惠民生力度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5.9亿元,增长15%,其中,教育、科技、社保就业、城乡社区等民生支出127.1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6.6%。
二是重点行业利润较快增长。1-5月,化工塑料、印刷包装和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利润高速增长25.3%、25.2%和19.3%,分别比1-2月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整体盈利,14个行业利润增长超过20%。
三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7元,增长5.5%,其中,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4334元和8033元,分别增长4.7%和8.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78,低于去年同期0.06个点。就业形势稳定,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6%,与去年同期持平。
二、经济运行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亟待巩固。上半年全市工业减产面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减产幅度超过10%的企业有29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15.8%,影响了整体工业协调发展。拥有品牌或著名商标企业、上市公司和总部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仅增长6.0%、6.9%和7.6%,比全市规上工业分别低3.2、2.3和1.6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2%,比全市规上工业低6个百分点,低于一季度2.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增长4.5%,比一季度低1.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3个百分点。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0.8%,虽然增速扭负为正,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低于全省13.8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增加0.31元,反映了企业生产依然困难。
(二)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当前我市服务业仍以批零住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6.5%,远远低于全省水平,居于落后位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尤其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行业堆头偏小,高端服务业亟需加快培育壮大。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市在建项目平均规模5995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在建项目305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数仅223个,亿元以上项目仅14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仅13.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仅为22.5%。
(四)“四上”企业培育进度滞后。截至6月末,全市“四上”企业新增14家,其中,规上限上企业仅新增2家,“四上”企业培育的进度与全年目标差距巨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GDP基础指标支撑。要逐月加强GDP预警监测,密切关注GDP核算涉及22个基础指标的运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精准调度,尤其要针对下半年部分行业、部分指标增速可能回落从而影响GDP增长的情况,认真研判区域性、行业性、苗头性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化解经济运行压力,确保GDP稳中有升。
(二)加强短板领域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推进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环保、公共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梳理近年来全市项目立项和审批情况,着力解决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的困难,尽快形成产业发展新的支撑。加快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切实优化投资结构。
(三)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提升实体经济竞争优势。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创新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以及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环境,全市域多层次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握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方向,创新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模式,通过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创新精准招商模式,推动产业高端化,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四)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壮大规模经济。要突出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的培育扶持,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完善奖励措施,提高企业上规上限的积极性;强化“四上”企业培育库的建立和动态管理,确保培育工作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