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
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579.53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速在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中居首位,比全省增速高13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1271.14亿元,同比增长23.7%;房地产开发投资306.38亿元,同比增长24.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较快增长,振信心、强工业、扩领域、惠民生等方面亮点纷呈。
(一)振信心,民间投资逆势走强
2016年,我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目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等“老大难”问题改善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为企业精准解决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发展瓶颈问题,改善了营商环境,提高了民营企业投资热情。我市民间投资持续呈快速发展态势,一是民间投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投资1333.28亿元,同比增长26.8%,增速高于全省13.3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月提高,由2月的70.9%提高至6月的87.5%,成为引领全市投资增长的主力军。从投资项目数据来看,民间资金的投资方向偏重于传统优势工业和房地产业,完成投资436.71亿元和256.84亿元,同比增长33.1%和34.9%,两部分合计投资额超过民间投资总额一半。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民间投资领域的扩展,民间资本投资到居民服务、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的热情升温,共完成投资23.67亿元,同比增长46.2%。
(二)强工业,技术改造注入新活力
在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刺激下,众多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更新核心设备,投入新兴技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投产一批生态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我市工业投资仍能提速增长,技改投资功不可没。全年工业投资共完成847.45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省19.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370.47亿元,增长22.0%,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近五成,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工业技改项目的大量投产不仅有效推动了工业投资的较快增长,更加快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扩领域,投资增长聚焦新要素
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投资169.09亿元,增长23.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0.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领域一改近年来的低迷势头,全年完成投资26.91亿元,高速增长125.9%。面对经济新常态,在保证传统产业投资平稳增长的同时,应投资建设聚焦发展新要素,将创新驱动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紧密结合,以创新抢占产业发展高地,积极营造高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打造投资增长的“新引擎”。
(四)惠民生,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平稳,销售加快,批零、住宿和餐饮业、污水处理、城市市容等民生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6年,房地产投资完成303.38亿元,同比增长24.8%,批零、住宿和餐饮业完成投资74.22亿元,同比增长48.7%,污水处理项目同比增长203.5%,城乡市容管理投资同比增长36.0%。值得关注的是精神需求方面的行业高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层次,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投资完成26.62亿元,同比增长47.8%,
二、需关注的问题
2016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并呈现多方面亮点,但从投资基础、投资结构来看仍不稳固,投资项目过于集中、零碎,不利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投资,而且还容易受到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而造成行业波动,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困难,相关结构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从项目规模来看,平均投资规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开工项目大项目少,小项目多,投资零散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对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支撑力不足。
从投资领域来看,民间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目前,我市民间投资规模最大的两个行业是工业和房地产业。2016年工业项目民间投资817.74亿元,占全部民间投资比重为61.3%;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256.84亿元,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为19.3%。工业和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合计占民间投资比重超八成。
从三次产业看,服务业投资增长乏力,无法支持服务业较快发展。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10.12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0.6%;第二产业投资849.30亿元,同比增长28.4%,所占比重为53.8%;第三产业投资720.11亿元,同比增长19.1%,比第二产业低近十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45.6%。
从工业投资结构来看,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但比重较低,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仅为3.2%。
从服务业内部看,现代服务业投资597.14亿元,增长19.0%,增速比全部投资低5个百分点。特别是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出现负增长态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负增长3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负增长17.2%,教育业负增长20.5%。
四、对策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针对投资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适度、增速较快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在项目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建议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提升投资“含金量”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争取早日入库列统,提升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含金量”,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进一步夯实基础,让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和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开发性金融贷款、银行贷款、股权基金、PPP、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全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全力推进12.28各项市重点项目的前期相关工作,全面推动潮汕环线、东海岸新城、苏埃隧道、珠港新城市政基础设施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二)加大项目储备,调节好投资节奏
为了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连续性,一是新开工项目是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源头和关键,必须从项目源头上把好关。各相关部门要坚持超前运作,筛选储备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开展项目谋划、论证、申报等工作,严把新开工项目质量关,积极搞好项目储备,确保新开工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投资增长后劲。二是调节好投资节奏,保证“项目链”不断节。要合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适当提高第一产业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改善第二产业投资的内部结构,适当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确保三次产业协调稳步发展。同时,重点项目的带动、支撑、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应认真做好项目衔接工作,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地开工和投资进度,千方百计做通重点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链”不断节。
(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和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战略机遇,扩大我市对外投资合作,优化投资结构,实现互利共赢。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我市的经济增长点,要在交通建设、产业升级、商贸往来等方面积极参与,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协调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和动力,增强投资信心,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创新产业投资融资模式,促进侨资台资高效有序流动,发挥侨乡优势,吸引国内外华侨回乡投资。
(四)保持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
继续保持民间资本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力,不断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资本。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加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注入到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建设中去,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更广泛的领域,补齐民间投资的行业“短板”。同时,要加强民间投资方向引导,避免民间资本因天生的趋利性,在投资过程中出现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等现象,使民间投资保持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