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汕头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 “创新驱动”、“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狠抓创文强管和重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汕头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稳中向好因素不断累积,发展环境迅速改善,人气和资源迅速集聚,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全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赶超进位,整体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2016年,汕头经济保持稳健较好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0.5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逐季走高,由7.4%、8.2%、8.5%到8.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和1.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21个市中排第2位,在粤东西北12市中排第1位,分别比上年同期前进7位和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5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051.59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921.38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50.5:44.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差距进一步缩小,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趋势。主要指标发展加快,增速均居全省前茅。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0%,比一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6.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8.7%,均高于一季度增速。
(二)脱虚入实,实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实体经济是强市之基。汕头着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扶持企业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发展,实现了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快步前进、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汕头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民营工业领跑全市,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若干措施》,制定50条具体优惠政策,推进民营企业继续加快发展,继续担当发展的主力军。汕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增长达到13.0%,比全部规上工业高3.4个百分点,连续十个月增速超过13.0%。民营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1%,占比同比提高 2.3个百分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金平、龙湖的机械装备、医药制造产业分别实现产值增长9.3%和10.3%,占全市同类产业比重分别为63.6%和82.4%。澄海工艺玩具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5.1%,占全市同类产业比重达到75.7%。潮阳、潮南纺织服装产业合计实现产值增长17.0%,占全市同类产业比重达到82.9%。
二是特色优势行业保持较强发展势头。2016年汕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598.41亿元,增长12.0%,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特色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和工艺玩具分别增长12.2%、12.9%和11.1%,增速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纺织服装、橡胶塑料和文体用品制造等行业用电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显示出生产继续好转。
三是现代服务业快步前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势良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区域金融服务、区域交通航运、区域文化科教和区域商贸物流等“四个中心”,加快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有力推动粤东城市群建设。以电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3.59亿元,增长11.3%,比全部服务业高2.3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3.8%。房地产业在“去库存”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承载力,全年投资及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分别达到24.7%、58.1%,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4.5%;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电信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4.3%;以批发、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稳中加快,增加值增长10.4%,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7.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6%,邮政快递行业业务总量增长7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9.9%。
(三)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焕发崭新活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着眼于提升发展竞争力,汕头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加快汕头振兴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着力从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投入上加快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加。
一是载体培育成效明显,科技创新成果喜人。汕头以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攻方向,狠抓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新动能得到有效激发。2016年汕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4家,比上年净增174家,比上年增长116%,超额完成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科学技术财政支出5.63亿元,同比增长64.0%。汕头新增专利申请12777件,总量居全省第9位,同比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4.3%;专利授权7924件,总量居全省第8位,其中发明专利增长8.2%。
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三新”经济加快发展。华侨试验区列入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产业+创新+金融+人才”的产业发展综合生态体系。创新金融管理体制,做强做大华融华侨资产管理平台,启动运营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推动设立国家级华侨产业母基金、华侨银行、华侨人寿保险等一批金融服务平台和机构,构建具有侨特色的金融政策试点区。市场主体活跃度不断提升,2016年汕头新登记各类企业7391户,增长29.3%,注册资本382.9亿元,增长110.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家,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145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7家,新增新三板公司22家。“互联网+”相关行业等新业态增长较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6.6%。商业综合体等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苏宁电器、合胜百货、卜蜂超市3个综合体限上法人企业全年商品销售额实现9亿元。新产业新产品发展出现积极变化,以光缆为代表新产品的产量同比增长21.0%,增幅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
三是现代产业发展加速,高端行业增势较好。着力壮大现代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现代产业正在逐步形成。2016年汕头先进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06亿元,增长11.6%,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8.4%;分别比2015年提高2.7和11.8个百分点,均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4.1%和5.7%,同比提升0.3个和0.5个百分点。部分科技型行业保持较强发展势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8%,医药制造业增长13.8%。
(四)稳中求进,投资消费协同拉动
1、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投资质量不断提升。汕头有效投资持续不断扩张,建设资金渠道不断拓展,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9.53亿元,同比增长24.0%。一是着眼充分利用民资民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我市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引导人气和资源迅速集聚,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16年,汕头完成民间投资1333.28亿元,增长2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6和13.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84.4%,比2015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二是着眼弥补历史欠账,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建设快速推进,有效弥补了我市的发展“短板”。2016年汕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8.38亿元,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提高18和1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提高3.4和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建设投资146.36亿元,增长14.3%,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提高9.6和12.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9.3%,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提高1.9和1.5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城市市容等领域投资高速增长,2016年汕头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03.5%,城乡市容管理投资同比增长36.0%。环保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增强。三是着眼增强发展后劲,产业投资不断加快。2016年,汕头完成工业投资847.45亿元,增长28.4%,增速快于全部投资4.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53.7%。工业投资更加侧重于先进行业,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0%,占工业投资43.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高达125.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180.9%,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9.8%。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得到不断增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66.5%,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完成投资增长47.8%。宝能、明园、比亚迪、中海信等一批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启动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有效促进汕头现代产业高端化,加快打造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切实提升粤东中心城市发展优势。
2、消费市场保持畅旺,消费结构更趋优化。2016年汕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19亿元,同比增长12.3%。一是主城区市场吸纳力更强。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05.26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乡村消费市场快2.2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49.82 亿元,同比增长12.5%,发挥了对汕头乃至粤东消费的辐射、吸纳作用。二是消费结构更优。生活改善型和品质提升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累计零售额分别增长50.3%、43.7%和29.1%,增速超过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6.9%);“汽车类”和“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5.3%和52.8%。与此同时,传统型消费同样火爆,“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等传统消费累计零售额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五)发展效益持续改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
一是财政收支结构继续优化,纾解民困民忧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汕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09亿元,可比口径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83.00亿元,增长8.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0.6%。主要税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财政收入,营业税及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3.6%、9.3%和8.5%。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等民生领域投入继续加大,支出比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增长8.6%,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受益于一系列降本增效政策的持续推进,企业单位成本继续下降、利润增长持续加快。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升。2016年汕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65.29亿元,同比增长30.1%,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成本降低。2016年汕头规模以上工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2620.43亿元,增长9.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29元,同比减少1.05元。三是能耗水平继续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11.6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8%。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0.6%,“省万家企业”能耗大幅下降12.6%。
二、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当前,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均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2016年汕头经济发展呈现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经济稳健提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要清楚地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存在问题。
(一)工业重点企业尚未形成有效拉动。总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发展偏慢,虽比年初有所提升,但仍未能形成工业加快发展的主动力,201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仅分别增长9.3%和6.9%,比全市规上工业水平分别低0.3和2.7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25.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实现增加值增长7.5%,比全市规上工业低2.1个百分点。工业减产面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汕头工业减产企业427家,减产面达24.6%,减产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同期负增长20.2%,其中印刷包装、音像材料等产业增速较低,产业分化趋势加剧,影响了整体工业协调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问题突出。2016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20.11亿元,增长仅为19.1%,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投资低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45.6%,同比降低1.8个百分点。投资项目规模偏小,新开工项目基本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投资规模上亿元的新开工项目仅55个。大项目投资增长严重乏力,连续低位运行,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大幅下降57.6%。
(三)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当前汕头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2016年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3.8%,远远低于全省水平(61.7%),居于落后位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尤其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高附加值行业堆头偏小,高端服务业亟需培育壮大。
三、对汕头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巩固工业回稳向好基础。加强工业用电量等先行指标研判,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尽快出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和鼓励总部企业、上市公司做强做大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医药制造、工艺玩具、纺织服装等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投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突出抓住项目建设,加强交通、通讯、市政、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储备和建设进度推进。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大力推进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全面梳理项目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针对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增速下滑问题,做好相关项目的对接、落实,精准发力、重点解决、有效推进。
(三)加快消费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信息、医疗、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等多层次消费市场,积极鼓励国内电商、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城市商业综合体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针对市场消费热点,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
(四)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引导。继续完善“四上”企业培育机制,加快推进“个转企、下升规”工作,鼓励引导更多企业申报纳入规上(限上)管理,壮大“四上”企业规模,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做大汕头规模经济,全力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健康较快发展。
供稿单位:综合科
撰 稿:许茂德 张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