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主要情况
(一)从运行态势看,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
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看,首季全市宏观经济走势承接上年以来的上升势头,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6%;从主要先行指标看,港口运输和用电量均呈较大幅度回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4.0%、工业用电量增长14.5%,同比分别提高6.5和12.2个百分点;从景气调查看,企业家对宏观环境信心逐步提高,首季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5.08与126.12,同比提高14.81和7.27个百分点。综合情况表明,全市经济运行继续向好,逐渐步入稳步增长轨道。
规模以上工业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7.64亿元,增长14.1%,增速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18亿元,增长11.6%。八大优势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4.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71.9%,同比增长13.0%。其中,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分别增长16.1%、16.1%、15.3%、17.6%和28.4%,增速高于全市。
农业生产增长平稳。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季度,全市农业总产值23.70亿元,增长3.8%。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产量和蔬菜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上增长;肉类产量3.07万吨,增长1.6%;水产品产量5.89万吨,增长2.5%。
(二)从增长动力看,内外需增长较快,投资拉动平缓
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宏观经济企稳回暖提升了消费信心,同时在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和节日因素推动下,首季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3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25亿元,增长17.7%;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64亿元,增长10.3%,城镇市场增速快于乡村市场7.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在外就餐较以往明显增多,加之价格上涨的拉动,有力带动和刺激了餐饮业。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2亿元,同比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节日消费需求等因素影响下,开始升高。
外贸出口呈现较快恢复性增长。今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市对外贸易继续朝向恢复性方向增长。全市1至3月累计完成出口总额9.51亿美元,增长22.6%。各种出口贸易方式全面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回暖趋势进一步显现。在各主要经济类型的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出口继续领跑。传统产品出口依然强势,玩具出口继续保持大幅增长态势。1至3月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507万美元,同比增长10.9%。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至3月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2.60亿元,下降7.0%。在总投资中,农村投资快速增长,城镇投资下降明显,同比分别增长79.5%和下降22.6%。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出现明显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减少,分别增长22.2%与下降28.7%。民营投资回升,成为投资主要亮点,首季民营投资25.21亿元,增长16.1%。从区域看,龙湖区、澄海区、潮南区和南澳县增长均超过一成,特别是随着南澳大桥建设加快推进,南澳县投资增长134%。房地产销售市场较为景气,1-3月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20.9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1.46万平方米,增长7.5%;累计商品房销售额9.05亿元,同比增加 2.47亿元,增长37.5%。
(三)从增长质量看,财政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财政收入增速稳步提高,继续保持快于经济增速的良好态势。1-3月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主体税种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6.6%、36.1%和31.1%。金融形势平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94.49亿元,比年初增长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4.73亿元,增长3.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99.44亿元,比年初增长4.8%。
工业效益不断提升。1至2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2.62亿元,增长30.2%,其中利润总额15.28亿元,增长38.9%,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增幅分别提高20.5和2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69亿元,同比增亏2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为180.59%,同比提高12.8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一季度,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0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62元,增长8.8%。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首季投资出现负增长。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项目新开工明显不足。一季度,全市单位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27.88亿元,同比下降38.0%;(2)房地产开发明显放慢。从新开工规模上来看,一季度全市新开工商品房面积69.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8%;(3)区域投资发展不协调,潮阳区和金平区出现大幅负增长,其中潮阳区是因为华能海门电厂项目上年形成较大基数,去年该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6.77亿元,今年才完成1.09亿元;金平区投资负增长出现在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上,分别下降28.0%和46.3%。二是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至2月,在全市2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25家,亏损额0.69亿元,增亏25.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复苏,我国近期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措施的效应正在发挥效应,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加快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契机,继续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建议:
1、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和发展思路,由过去从重视总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方向转变,在注重企业产值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税收效益;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要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统筹产业承接与生态建设,严格产业准入条件,促进节约集约发展。与此同时,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2、大力抓好引资和投资。要充分利用各种商贸会平台,主动出击,加强与海西、珠三角、东盟地区对接;针对产业转移发展特点,结合本地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产业承接重点,更新引资观念,创新承接方式,认真谋划重大引资项目,促进由引资向选资、引智转变。同时,要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3、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汕头百载商埠积聚的基础和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现代创意、会展、物流和高端服务业。同时,要加强商贸行业管理,特别要大力抓好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企业的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经济户口清查,对企业要验明正身,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达到限额以上条件的要规范为限额以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