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各市第12位,比2008年提高3个位次。第一产业增加值54.6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72.3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8.72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2008年的5.7:55.1:39.2调整为5.3:55.2:39.5,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55.3%、43.1%,第三产业贡献率比2008年提升13.6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实体经济稳中趋快,发展态势得到延续
1、亿元企业、支柱产业和“三资”企业拉动工业生产稳中趋快
全市工业发展总体上保持平稳回升态势,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明显回暖,企业订单增多,生产明显升温。2009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3.66亿元,增长14.1%,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1.9个、3.1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运行主要特点有:①从企业规模看,全市2009年完成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262家,同比增加16家,完成产值786.42亿元。②从优势产业看,我市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在危机中显示强劲活力,2009年完成产值1130.20亿元,增长15.8%,其中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工艺玩具业全年保持逆势而上,全年增长26.6%;纺织服装、印刷包装、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分别增长19.9%、18.7%和15.1%。③从经济类型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半壁江山”的股份制企业,2009年完成产值821.77亿元,增长16.5%,比上半年(14.9%)提高1.6个百分点。④从增长主体看,民营工业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力量,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916.98亿元,增长18.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9.8%,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⑤从用电量来看,工业用电量稳步上升。全年工业用电量72.72亿千瓦时,比增7.7%,升幅不断扩大,增速分别比上半年(3.9%)和前三季(6.8%)提高3.8个和0.9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全市工业用电量增幅不断回升、曲线上扬,与同期工业生产稳中趋快的趋势保持同向。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回升,质量进一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9.49%,比2008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77.94亿元,增长35.6%,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则下降0.3%。
2、在港口物流业、金融业和批零贸易业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加快
2009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8.72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等宏观政策的促进下,我市港口物流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较为活跃,有力带动了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寒而不冷”,呈现较快增长势头,成为全省各大港口的佼佼者。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10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82.06万标箱,分别增长10.5%和14.1%。金融机构存贷款明显增加。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3.06亿元,比年初增长1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70.47亿元,比年初增长33.7%,增幅同比提高2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32.38亿元,增长19.4%。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680.13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完成旅游总收入74.29亿元,增长9.4%。旅游业有效带动住宿餐饮业快速增长,实现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5.61亿元,增长19.1%。上述四个行业拉动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个百分点。
3、畜牧业和渔业推动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84亿元,同比增长4.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1.1个、0.6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持平,比2008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增长7.6%,渔业增长6.5%,是推动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内需受到提振,经济稳中向好动力得以增强
1、基本建设和房地产业推动投资稳步增长
在国家扩大投资需求带动下,我市新开工项目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91.90亿元,增长11.7%。其中城镇投资225.23亿元,增长11.8%,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增长18.7%和15.8%。全市单位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1297个,增长2.1%,新开工项目1140个,增长7.0%;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488.14亿元,增长13.4%。今年来我市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投资134.43亿元,增长30.8%。
2、城乡市场繁荣和个人消费贷款,促进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经济整体回暖和“家电下乡”、个人消费信贷放宽等“促内需”措施带动了家电市场、汽车市场的繁荣,共同拉动城乡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农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有力支撑了消费市场的畅旺。2009年,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59亿元,增长18.2%,其中城市零售额464.28亿元,增长17.9%,农村零售额208.31亿元,增长18.7%。个人消费贷款的高速增长成为支撑消费增长的新动力,至年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0亿元,比年初新增16.07亿元,增量是上年的5.1倍,其中12月新增2.18亿元,增量是上年同月的10.8倍。
3、需求的不断扩大,拉动消费价格指数回升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使原材料、消费品等各类市场需求得以释放,推动了市场物价水平回升。2009年春节以来,全市CPI于11月首次“转正”,12月继续回升,当月上升1.2%。全年CPI下降1.7%,但降幅不断收窄,市场价格呈现出走高的趋势,这将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扩大再生产。
(三)抓时机促转型,结构调整不断向好
我市适时抓住国家实施保增长、调结构战略决策的发展机遇,切实把保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39.2%提高到2009年的39.5%,上升0.3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投资增势不减。我市积极对接国家4万亿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经济发展硬环境建设步伐,全年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态势。2009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4.43亿元,增长30.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46.1%,比2008年提高27.8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市场继续朝向多元化发展。去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欧美市场需求急速萎缩的不利影响,各地不断引导企业积极谋划出口市场转型,在努力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出口市场,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我市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为4.74亿美元和3.91亿美元,分别增长16.1%和9.7%。12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36.9%和38.8%,出口欧盟已连续7个月当月实现增长。
(四)惠民政策力度不减,民生水平得到改善
1、财政收入稳步回升,民生支出增长迅速
我市财政收入呈现逐月走高趋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4亿元,增长14.3%,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加快15.6个、10.4个和4.7个百分点。稳步回升的财政收入为财政惠民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我市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分别达7.14亿元和35.36亿元,同比增长25.4%和19.2%,合计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3.7%。
2、工薪收入增长支撑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随着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的逐步好转,以及绩效工资的相继兑现,城乡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加快,支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1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增长7.7%。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贸出口降幅虽有所收窄,但仍未实现“转正”
当前全球经济虽有所回暖,但世界经济恢复速度缓慢,外需尚未完全复苏, 2009年我市外贸出口降幅逐月有所收窄,但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全年实现出口总额40.16亿美元,下降7.1%。从出口主要市场看,出口额前10位国别和地区中仍有4个处于负增长区间,且降幅均超过20%;从出口企业类型看,除民营企业实现正增长外,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集体企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从出口主要商品看,大宗产品中的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8.0%。因此,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仍未全面复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经济进一步回升。
(二)投资有所回落,后劲动力不强
综观去年我市投资增长,呈先高后低走势,步入第四季投资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9月和12月累计投资增速由19.6%降为11.7%,显示后劲动力不足。从制造业项目支撑来看,由于缺乏大型项目投资来填补华能海门建设投资额减少的影响,导致占我市投资额一半以上的工业投资增速缓慢,全年完成投资154.62亿元,下降1.3%,比前三季回落21.7个百分点,比2008年回落50.9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今年来利用外资增速处于负增长状况。民间投资启动乏力,全年民营投资152.65亿元,增长5.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
(三)工业生产虽稳中趋快,但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仍然困难
2009年,在我市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中,部分行业增速偏低,如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音像材料三个产业分别增长仅为8.8%、4.7%和9.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06.69亿元,仅增长0.4%;而大中型企业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全年实现产值501.73亿元,同比下降2.7%。
三、下阶段的工作建议
近期国内外经济发展有利因素增多,我国经济继续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但从我市情况看,经济稳中向好基础和态势还不稳定和巩固,影响经济回升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议:
(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把调整结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调整结构,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二)加大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要从政策上、投资上下功夫,切实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不断培养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创办服务业实体,提高服务业发展能力。做好服务业企业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用地、用工等服务保障。
(三)全面推动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把扩大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推进实施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拓宽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便利的销售和服务渠道,引导好、保护好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努力激活民间投资。从汕头实际情况看,经济要较快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民间投资占汕头总投资过半,启动民间投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要积极为民营资本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引导支持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以加快三条经济带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载体,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五)巩固推进外需上升势头。全力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区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争取更多的出口订单,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自有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及时掌握和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加大资金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