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1.85 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均高出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63.71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49.0%和49.2%,分别拉动GDP增长0.17、4.61、4.6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如下亮点:
优势传统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在工业生产逐步趋稳的情况下,优势传统产业逆势而起,呈现喜人发展势头。1-6月,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08.98亿元,增长13.1%。特别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的工艺玩具业“一枝独秀”,增长23.7%,增速连续六个月保持在20%以上;纺织服装、食品医疗、音像材料等优势行业增速也均保持在15%以上。优势传统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的主动力和强大支撑。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70.26亿元,增长12.4%,高于全省5.5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名第6位。
企业景气转降为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二季度,企业家对行业发展信心指数为131.41,比一季度大幅回升21.14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9.30,比一季度回升10.45个百分点。从上半年趋势看,二季度两项景气指数均扭转了一季度的环比下降趋势,转跌为升,呈现好转苗头,今年来首次进入景气区间。
工业用电量出现加速回升势头。从上半年走势看,全市工业用电量在2月增长1.4%,并扭转了1月大幅负增长局面后,连续5个月保持小幅平稳增长。1-6月,同比增长3.9%,分别比前5个月各月累计加快31.7、2.5、1.6、1.6、2.9个百分点,加速回升态势明显。用电量作为经济先行性指标,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力的标志。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用电需求的恢复性增长趋势,预示着下半年工业生产活力将逐步恢复,工业发展后劲逐渐增强。
港口生产逆势升温。今年以来,在全省主要港口生产增速出现大幅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市港口生产逆势飘红。1-6月,预计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08.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7.9万标箱,分别增长8.4%和11.8%,高于一季度0.9个和0.4个百分点,连续六个月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增速均大幅高于深圳、珠海、湛江等省内各主要港口。随着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开通和通关环境的不断改善,下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延续上半年的增长势头。
消费需求持续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82亿元,增长15.7%。其中:批发零售业298.51亿元,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32.31亿元,增长24.0%。随着各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逐步落实,农村市场消费增长加快,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同比增长17.7%,比同期城市消费额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受税收减免等刺激政策推动,汽车销售活跃,1-6月累计实现汽车销售额16.6亿元,增长18.3%。展望下半年,鉴于当前经济形势整体放缓,就业预期较差,居民收入增幅将会有所放慢,居民当期收入决定的消费预期也会减弱,预计消费增长将较为平稳,也不排除阶段性回落的可能。
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受扩大内需政策刺激,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单位投资项目458个,计划总投资117.24亿元,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48%,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增长。1-6月,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长65.6%,同比加快44.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投资31.64亿元,增长106.4%;交通运输投资8.61亿元,增长441.5%。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力拉动下,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6.3亿元,增长21.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下半年,随着新开工项目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华能海门电厂、南澳大桥、厦深铁路汕头路段、汕揭高速公路汕头路段等重点项目的相继启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处于高位,投资增长后劲持续增强。
地方财政、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经济的企稳回升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惠及城乡居民。上半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48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42元,增长9.9%,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35元,增长8.0%。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市多项指标仍保持稳定增长,增速高于全省水平。但是,当前经济运行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世界经济还未走出困境,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活力还未恢复,民间投资仍然低迷,等等。主要问题和困难有:
一是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今年以来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还未能有效激活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民营资本投资显得十分谨慎,投资后劲的源动力不足。1-6月,民营投资额68.81亿元,增长3.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5%,比重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具有持续拉动效应的生产性投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3%,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落后20.5个百分点,反映了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增资扩产的投资意愿仍然低迷。
二是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状况仍未有效改善。受产品价格普遍回落,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影响,工业效益普遍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1-5月累计,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比去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0%,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营亏损27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11.8 %,企业亏损面同比上升2.7百分点,比1-2月累计上升1.7个百分点。受经营困难和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停产723家,占31.5%,其中金平区、龙湖区分别有近五成和四成企业减产。
三是外贸形势仍不乐观。二季度以来,进口形势有所好转,但外需萎缩局面仍在延续。1-6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出口总额17.24亿美元,同比下降15.9%,降幅比1-5月加深0.2个百分点;进口总额9.84亿美元,同比下降1.6%,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受影响程度较大,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分别下降35.8%和32.0%,加工贸易进口的大幅下降,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出口不会有太显著的好转,出口贸易形势短期内也很难有大的改观。
四是金融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0.96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增速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从信贷投放结构看,全市短期贷款余额218.97亿元,比年初增长7.4%;工业贷款66.50亿元,仅比年初增长1.2%,大幅低于全部贷款增速11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三、几点建议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虽然出现一些向好因素,但基础尚不稳固,短期内仍将有反复,完成今年GDP增长10.5%的预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不懈抓招商引资,为经济持续发展积蓄动力。今年以来,全市启动的投资项目中,生产性投资项目比重过小,这将制约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东部经济带建设,以产业转移园区为依托,抓紧引进、落地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另一方面,抓民资、国资,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积极引导企业增资扩产。
二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当前,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政府投资成了投资增长的强大支撑。但从中长期看,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资。当前要抓住时机,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转移。继续在市政、环保、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港口等领域,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
三是多管齐下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要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狠抓房地产、汽车、家电和旅游四大消费市场。大力推进“广货北上”,扩大“汕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弥补出口萎缩带来的损失;着力扩大农村消费,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加快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是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巩固开拓欧美日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多元化。扩大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及技术进口,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着力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自主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引导企业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合作,形成“企业为主,协会牵头,商会配合,政府支持”的四体联动机制,积极应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