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头市统计局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分享到:
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比较浅析
  • 2009-07-03 00:00
  •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 发布机构:
  • 【字体:
  •   2006年粤东工作会议以来,粤东四市在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机遇的推动下,形成了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局面。时隔三年,2009年粤东地区工作会议再度在汕头召开。为进一步了解汕头及粤东近三年来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供参考。

    一、粤东与全省经济发展比较

      粤东四市,行政上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个地级市。2008年,粤东四市土地面积合计15675.6平方公里,占全省8.7 %;人口密度1125人/平方公里,比全省的460人/平方公里高出近两倍,是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年末总人口1763.1万人,占全省21.3 %;GDP合计2492.8 亿元,仅占全省7.0%;人均生产总值1539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4亿元,占全省的3.2%。从主要数据可以看出,粤东地区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步伐相对滞后,仍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2006年9月省粤东地区工作会议吹响了加快粤东发展的号角,近两年来粤东地区经济总体上获得较快发展。从2008年经济运行指标初步核算数据来看,粤东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相对较快,GDP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上升。2008年粤东四市生产总值2492.8亿元,平均增速达13.0 %,比2007年回落2.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速2.9个百分点;2007-2008年均增速14.2%,高出全省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省的7.0%,均比2006、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3.7%,高出全省年均增速9.8个百分点(见表1)。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07-2008年,粤东四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3.1 %、21.2 %、10.6%,分别高出全省年均增速5.8、2.8、-5.1个百分点。

    二、汕头与粤东其他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目前粤东四市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四市虽然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实际上,四市之间的发展特征也有所不同。汕头与其他三市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和劣势:
    综合经济实力:规模居首位,但总量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从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四市差距仍然较大。GDP方面,汕头为974.78亿元,占粤东四市的39.1%,是潮州、揭阳、汕尾的2.2倍、1.3倍和2.8倍;人均GDP方面,汕头为19384元,是潮州、揭阳、汕尾的1.1倍、1.5倍和1.6倍;财政收入方面,汕头更是占据粤东地区半壁江山,远远高于其余三市,占四市总和的48.6%。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汕头目前仍占有明显优势,但从近三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均明显落后于其余三市,总量优势有逐渐被缩小的趋势(表2、3),发展后劲显得不足。以揭阳市为例,2006年至2008年,汕头与揭阳的GDP之比分别为1.53:1、1.45:1、1.34:1;2007年至2008年,汕头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8%、11%、21.1%,而揭阳分别为17%、16%、27.5%。

    经济增长动力:消费、出口占绝对优势,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粤东四市均以内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看,四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各有侧重。从消费和出口看,2008年汕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69.2亿元和43.2亿美元,分别占四市的46%和46.5%,远远超过其余三市的同类指标(见表4),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2008年固定资产投入来看,揭阳、汕头、汕尾三市总量比较接近,但汕头的投资率为27%,远低于潮州(32%)、揭阳(37%)、汕尾(60%),投资力度明显不足。从外贸角度看,经测算(按2008年12月3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6.8346折算)2008年粤东四市外贸依存度分别为:汕头44.2%、潮州34.4%、揭阳23.2%、汕尾38.2%。虽然汕头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其余三市,但还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3%)。

    产业结构:第三产比重大,经济现代化程度高

      就粤东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均呈现为二三一结构(见表5),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为5.5:51.6:42.9),说明粤东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从四市之间比较,汕头、潮州、揭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达54.3%、56.8%和56%,说明工业化水平较高,可以说已处于或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汕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18%,居四市之首,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汕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三市,达40.3%,表明产业结构更为优化和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更高。

    城市化水平:具备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

      从城市规模看,汕头具有市区面积大、人口聚集、规模效应明显等优势,是短期内其余三市难以超越的。2007年,汕头市区年末道路实有面积2423万平方米,是潮州、揭阳、汕尾三市总和的2.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是三市总和的1.5倍;2008年汕头中心城区人口140.2万人,居四市之首。从城镇化率看,2007年,粤东四市中汕头最高,为70.1%,远远高于潮州(62.9%)、揭阳(45 %)、汕尾(52.4%)和全省平均水平(63.1%)。汕头城镇化率高,意味着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是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最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交通设施: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无可代替

      汕头在粤东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不可动摇,是其他三市短期内所不能及的。目前,汕头市已初步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海运方面。汕头港是我国25个沿海重要港口之一,也是广东省5大枢纽港口之一,目前拥有5000吨级以上泊位3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个。2008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806.5万吨,是潮州、揭阳、汕尾三市之和的2.1倍。陆运方面。广梅汕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成为京九铁路的重要出海通道;横贯汕头境内的厦深沿海铁路已开工建设,使汕头作为直接连通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南沿海城市的枢纽作用更加突出;深汕高速公路与汕汾高速公路将汕头、深圳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连接起来,成为东南沿海高速公路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汕头货物周转量52.7亿吨公里,明显高于其余三市,约占三市总和的60%。空运方面。汕头机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机场,年客运能力达到300万人次。

    现代服务业:档次低、发展水平滞后

      汕头服务业占GDP比重虽然高于其余三市,但从服务业结构看,显得档次较低、水平滞后。2008年,汕头服务业增加值392.3亿元,现代服务业(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外)占第三产业比重50.9%,低于潮州的52.8%。特别是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档服务业发展缓慢。例如,以2008年数据,汕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8.2%,低于潮州(12.3%)、揭阳(12.2%)、汕尾(13.1%);金融业所占比重更低,只有1.8%,低于潮州(4.1%)、揭阳(2.1%)、汕尾(2.1%)。这已成为汕头争做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区域性金融保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的“短板”。抓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汕头下一步的重点。

    人民生活:水平相近,整体偏低

      从2008年粤东四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汕头为12542元,居第首位;汕尾为11064元,居最后一位;汕头比汕尾高出13.4%。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看,四市比较接近(见表6)。总体上看,粤东四市之间差距不大,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汕头,比全省平均水平(19733元)低719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潮州,比全省平均水平(6399元)低1422元。


    综上所述,粤东崛起战略的实施,给汕头及粤东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对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全省大环境看,粤东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从粤东四市内部看,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就汕头而言,城市规模大,建设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经济总量大,经济运行比较成熟,区位、资源、经济总量等均居前列,说明汕头在粤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汕头的主要总量经济指标和人均经济指标在粤东四市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汕头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与此同时,汕头的发展速度明显较为靠后,固定资产投入不足,现代服务业水平滞后,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比较劣势也非常明显。

    相关附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统计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