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决执行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多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有积极变化迹象。但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经济运行主要情况
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5.4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长5.8%),位居全省各市第6位;但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一)从三次产业看,呈现“一平二缓三加快”的特征
一季度,三次产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走势有所差别。
第一产业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5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3.4%。我市积极落实“三农”政策,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7%、6.9%、3.1%和3.8%。
第二产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出现良好增长势头,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增长4.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0.7%)提升5.4个百分点。而作为第二产业的龙头,工业生产形势有喜有忧。喜的是,1-3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各市第6位,同比提前2个位次;八大支柱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势良好,一季度实现总产值172.28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2个百分点。忧的是,与去年同期比,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2%,回落6.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是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一大突出亮点,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增长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商贸业依然畅旺,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和13.3%;二是交通物流业企稳回升,1-3月全市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长4.6%,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业明显回暖,今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3.6%,而去年同期则下降13.2%,增速大幅提高26.8个百分点。
(二)从三大需求看,呈现“一热一旺一冷”的态势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季度,我市投资、消费继续保持去年以来较快增长势头,这也是当前我市经济运行的两大亮点。但出口形势仍然不乐观,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升温。在去年投资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增势不减,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5.81亿元,增长20.1%,增速同比加快了2.8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名中居第8位,同比提前7个位次。总体来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①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温。在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带动下,我市各方形成了扩大内需,以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83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能源投资(主要是华能海门电厂项目等)11.80亿元,增长112.5%;交通运输投资1.10亿元,增长81.0%。②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一改去年以来市场低迷形势,我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商品房交易量大幅增多。据统计,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9.44万平方米,销售额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4%和35.6%。良好的商品房销售形势提振了开发商信心,部分较大型楼盘相继开工(如城市开发总的金港广场项目、中信公司的嘉顿小镇西区项目等),开发投资出现大幅增长,全市一季度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27亿元,同比增长62.1%。③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6.4%、29.5%和8%。
消费需求保持畅旺。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增长高位运行。1-3月累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6亿元,增长17.4%。分区域看,城乡市场呈现两旺,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8.4%和15.4%。分行业中,汽车销售活跃,我市汽车销售集中地龙湖区,前三个月累计实现汽车销售额7.9亿元,增长12.8%,比去年同期上升4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继续回落,1-3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2%,同比下降1.8%。其中2月份和3月份分别下降4.8%和1.2%,自2005年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对外贸易仍然较冷。与投资的继续升温,消费的持续畅旺相比,外贸依然显得比较冷。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下降14.1%,增速同比下降18.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7.7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4.00亿美元,下降10.3%。从出口结构看,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企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13.5%、32.4%、27.2%和2.6%;从主要出口商品看,电线和电缆、旅行用品及箱包、印刷电路、机电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均超过三成,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逆势飘红,从同比看,玩具、塑料纺织袋、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增长43.9%、1006.8%和15.9%。
(三)从经济效益看,呈现“一降一升”的特点
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变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5亿元,下降1.3%,增幅同比回落37.1个百分点。在税收收入中,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增长46.2%、7.0%和2.3%,营业税下降17.2%。
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据对全市22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1-2月,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68.72,比上年同期提高7.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2亿元,增长11.0%,但工业利润总额增幅有所回落,同比减少5.1个百分点。
(四)从两大“方向性”指标看,呈现积极变化迹象
电力、运输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也是判断经济的“风向标”。从前三个月用电量、运输两大指标数据初步判断,我市经济初步呈现积极变化迹象。
用电需求初步企稳回升。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8.1个百分点,与1月份下降27.8%、1-2月增长1.4%相比,已呈企稳回升趋势;与全省相比,增速更是大幅高出17个百分点(见图示)。从趋势初步判断,相对于1月份工业用电量的急剧大幅下滑,这一情况表明,用电量同比加速下滑的势头已经初步遏止。
交通运输逆势增长。一季度,交通运输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5.8%和13.4%。特别是港口货运,在全省主要大港增速纷纷下降的情况下,我市逆势增长(见下表)。前三个月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3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35万标箱,分别增长7.5%和11.4%,两项增速均大幅快于广州、深圳、湛江等主要港口。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建议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市多项指标仍保持稳定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增长水平。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经济运行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不断加深,世界经济还未走出衰退,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活力还未恢复,等等。我们认为,当前我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部分主要指标有不同程度下行。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回落,同比分别下降6.3个、28.2个和37.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仅增长2.3%,同比回落8.1个百分点。从这些指标的增长态势,说明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回落,对经济下行拉力很大。据分析,我市前三个月部分工业企业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各区县工业增速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龙湖区、澄海区和濠江区回落幅度较大,分别回落12个、13.4个和14.1个百分点。龙湖区前三个月约有120家企业减产,减少产值11亿元;澄海区约有200家企业减产,减少产值5.3亿元;濠江区由于华能电厂影响,出现负增长,华能电厂今年前三个月同比减发电量5亿千瓦时,减少产值1.4亿元,减产19.4%。
二是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不平衡。从全市投资情况看,去年二季至今年一季,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2%、5.1%、3.0%和8.0%,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8.2%、40.4%、48.8%和29.5%,第三产业投资处于低位徘徊,第二产业投资则在高位运行,投资结构两大产业之间差距较大。从区县投资情况看,随着华能海门电厂项目建设的推进,潮阳区投资增长迅猛,投资额比去年同期翻一番;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潮南区和金平区投资增长较快,而其他区县的增速都不同程度低于全市。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区域投资协调增长,是确保我市宏观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是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1-2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营亏损23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8.71%,企业亏损面同比上升1.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53亿元,同比增亏23.3%。
四是利用外资大幅减少。一季度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下降93.3%;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今年以来各月均呈现下降,1-3月累计下降17%。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仍然要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与服务,强化项目目标责任,确保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进度,争取未开工的早日开工,在建的早日竣工投产。同时,要顺应国内外贸易发展形势,协助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做好沟通协商,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不断拓展新发展空间,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二、注重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当前,尤其要抓住“双转移”机遇,抓好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汕头工业,推动经济增长。总的来说,我市支撑行业和骨干企业规模不突出,全市近万家工业企业中,年产值上10亿元以上仅有寥寥几家。因此,必须紧紧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到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产业集聚结合起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扶持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汕头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正在悄然变化,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危机中孕育着商机,重要的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如何抓住机遇,在逆境中捕捉商机开拓市场。当前,一是要深耕国内市场。要深入研究市场,适应消费升级和市场细分的变化特点,拓宽内销渠道,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汕货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要进攻新兴市场。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重灾区主要是美欧,明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对发达国家出口形势总体上看淡。因此,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要注重开拓印度、俄罗斯、中东、南美等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尽快扭转外贸出口下降局面。
第四,培育税源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其一,要努力培育税源,增加财税收入。我们必须抓住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发展工业、调整结构,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培育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确保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其二,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针对我市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增加、亏损额增大和经济效益增速放缓的情况,当前要引导企业注意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要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积极消化产成品库存,减少产成品资金占用,防止资金链条循环受阻。同时,要加强亏损行业和企业的亏损原因分析。加强管理,挖潜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