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头市统计局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分享到:
速度效益提高,区域更趋协调 --汕头市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2008-10-22 00:00
  •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 发布机构:
  • 【字体:
  • 2007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省粤东工作会议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经济呈现增长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趋向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5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3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447.61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355.24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去年的6.0:52.6:41.4,调整为5.6:52.6:41.8。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55.4%、44.0%,第三产业贡献率比2006年提升5.6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稳中趋快的良好发展态势得到延续

      从今年各季度经济增长的情况看,全年增速比第一、二、三季累计增速分别快3.3、1.2、0.6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4、2005、2006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1.1%、11.3%和11.6%,2007年已达到13.0%,增长率逐年攀升,经济步入较快增长区间,稳中趋快的发展态势得到延续。

      第一,从产业增势看,工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加快,一产平稳

      工业经济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在各产业中增势突出。2007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4.11亿元,增长16.2%;工业增加值412.77亿元,增长16.0%,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69.26亿元,增长16.8%;增加值262亿元,增长16.4%。工业经济主要特点:一是呈现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一季度增长11.8%,上半年增长18.2%,全年增长16.8%。二是轻工业比重大,发展快。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产值分别为602.98亿元、466.28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5.8%。无论在总额还是增速上,轻工业仍占优势。三是八大支柱产业继续壮大。八大产业总产值782.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3.2%,增长16.6%。其中,印刷包装业、化工塑料业和纺织服装业增速遥遥领先,分别达到23.6%、22.2%和20.1%。

      第三产业增长加快。受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较快增长的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7%,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0.12亿元,增长3.5%。粮食播种面积107.74万亩,比上年增播0.3万亩。粮食总产量49.64万吨,比上年增产4.67万吨,增长10.4%。

      第二,从需求来看,投资升温,消费畅旺,外需拉动平缓

      投资需求增长逐步加快。2007年,我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力度,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96亿元,增长17.1%,增速比第一、二、三季累计增速分别提高15.3、2.9、-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5.84亿元,增长42.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1%,其中制造业投资76.72亿元,增长33.5%。全市16项续建工业项目进展良好,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增长强劲,共完成16.86亿元,增长45.7%,增速比去年提高63.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持续升温,全市共完成房地产行业投资34.76亿元,增长29.9%。商品房施工面积576.8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6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8.4%和3.0%,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消费需求拉动强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21亿元,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同步快速增长。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98亿元,增长16.4%;县及县以下为151.23亿元,增长22.1%,增速比城市高5.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累计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8月以来均超过18%,呈逐步加快态势。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批不同规模的超市、专卖店不断形成,活跃了零售市场,“超市经济”、“专卖店经济”比重加大。易初莲花和沃尔玛全年销售额合计达到6.11亿元,增长11.4%。汽车销售持续升温,有效拉动市场消费,全年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销售14.69亿元,增长41.7%。

      外贸出口增长平缓。2007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1.10亿美元,增长12.9%。其中出口39.12亿美元,增长12.3%,进口21.98亿美元,增长13.9%。机电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额为11.28亿美元,占全市28.8%,增长23.6%。

      第三,从增长主体看,民营经济发展领先,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区域经济趋向协调

      民营经济发展继续领先。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150.72亿元,增长19.3%,比全市高3.1个百分点,占工业经济总量半壁江山,比重达66%。全市21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1615家,占76.6%。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其中私营企业出口15.86亿美元,增幅为15.8%,高出全市3.5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40.5%。民营投资比重持续居高,全年民营投资额126.15亿元,占全市61.0%。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2007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1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2亿美元,增长22.9%。

      区域经济良性互动,趋向协调。从GDP增速看,中心城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金平区、龙湖区分别达到12.5%、13.3%。东西两翼的潮阳、潮南、澄海等区经济增长稳中趋快,分别达到13.6%、13.6%和 13.1%,均超过全市平均增速。

    (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发展环境总体趋好

    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增长21.7%,超过GDP增速8.7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分别增长21.2%、21.3%、15.4%和18.3%,完成情况良好。税收收入完成31.7亿元,增长23.6%,非税收入完成10.78亿元,增长16.4%。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26.5%下降为25.4%,财税收入结构日趋合理。今年来,我市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态势良好,企业经济效益凸现,为财政收入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税源。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开展节能增效,克服原辅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影响,1-11月累计实现利税总额达78.7亿元,增长14.5%,其中,利润总额49.87亿元,增长14.1%;企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6亿元,同比减亏3.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72%,同比提高12.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04元,比上年增加199元,增长4.5%。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6元,比上年增加767元,增长7.0%。

    第二,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趋好

      交通运输活跃。2007,全市货物运输量2052万吨,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301万吨,增长14.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59.39万标准箱,增长34%,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金融形势稳定。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61.65亿元,比年初增长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3.61亿元,下降0.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8.84亿元,比年初增长6.1%。多年来我市贷款增速一直低于存款增速的局面有了改观。

      各行业对经济发展预期较为乐观。第四季我市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7.34、137.91,分别比三季上升0.42点和1.74点,继续处于较高区间,表明我市企业对自身发展趋势的信心正稳步增强。

    物价水平持续居高。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3.8%,其中10月以后各月单月同比上升均在5%以上。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我市经济虽然呈现加快增长态势,但GDP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仍然偏低。汕头要实现经济起飞,离不开工业的大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优质高效的项目投资,但是目前我市在工业经济和项目投资上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的阻力较大。

      (一)工业发展制约重重,中小企业经营艰辛

      一是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7家,完成产值1069.2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1.3%;户均创产值5811万元,仅为全省平均14050万元的41.4%。总的来说,全市中小企业在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大型龙头企业寥若晨星,要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困难很大;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重工业少,以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档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来加速发展。

      二是投资增长不稳,发展后劲不足。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但普遍落后于珠三角各市,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工业投资增长不稳定,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2007年我市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然而其上一年度却很不理想:2006年投资为57.58亿元,增长3.5%,总额仅相当2007年的75.1%,增幅比2005年下降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到2007年工业经济。2007年全市工业14个新开工项目投资仅完成32.4%;包括宜华木业城二期工程在内,年度计划投资共2.42亿元的3个工业项目,本年最终没有投入。没有持续稳定的大投入,难以迎来汕头工业的大发展。

      三是外贸行情放慢,市场拓展受阻。在进出口贸易上,我市多数企业政策依赖性重,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面对贸易壁垒束手无策。由于下半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及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市外贸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水产品、塑料制品和鞋类等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市场行情低迷,产销不畅,盈利水平下降,出口分别下降60、10.5和0.4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四是融资路不平坦,资金持续紧张。汕头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普遍以自我积累为主,贷款经营困难多,能够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寥寥可数,总体来说发展速度仍然偏缓。2007年以来,国家紧缩银根,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到“从紧”,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末的14.5%已达到二十年来最高点,加上年内“小步快跑”的六次加息,这将使本已捉襟见肘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之路雪上加霜,影响着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

      (二)项目建设落实艰难,经济增长大受影响

      据市重点办统计,2007年,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共86项,当年计划投资87.7亿元,实际完成41.94亿元,仅占47.8%,即使这样的完成比例仍比上年高7.8个百分点。全年没有投入的项目有10个,年度计划投资10.5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的12%。年度计划中,工业项目投资总体完成86.2%,但工业新开工项目仅完成32.4%。说明了我市近年来项目投资不但总量规模偏小,而且完成情况很不理想,项目建设落实难、进展缓,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

    三、2008年经济展望及对策、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国今后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省委十届二次会议上,汪洋书记提出加快建设沿海城市带和沿海经济带,以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推进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发展,新年伊始他莅汕考察时,要求汕头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再创辉煌,这为我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展望2008年,我市工业经济随着去年续建和新上项目的相继投产,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投资需求方面,去年春季招商引资活动和10月对台招商工作会议落实了一批项目,将对我市今年经济产生拉动作用。消费需求方面,随着物价持续上涨和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今年市场消费将继续呈高位增长态势,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凸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会议和汪洋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将维持在较高区间。

      (一)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

      2007年,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24.3%,而全国、全省分别为55.6%、31.3%,差距相当明显。我市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较具优势,投资、外贸拉力均偏弱。目前汕头经济正处于上升期,投资潜力较大,当务之急是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必须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使投资者来得安心,干得顺心。要从抓环境建设就是促和谐发展的高度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全力推进一批在手、在建的重大项目。坚定不移地抢抓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特别是要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坚持不懈力促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要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配套环境,使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要突出抓好新开工项目,对前期工程已开工的项目,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主体开工。计划新开工的项目,要加快开工准备工作进度,争取全面开工建设。最终促使更多项目加快实施、发挥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二)加强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

      结构调整是速度与效益的源泉。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市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当前严峻的出口形势,要加快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和自主创新的步伐,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在新产品开发上加大投入,创建自主出口品牌。通过研发拳头产品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掌握产品议价权,控制经营风险。协助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做好沟通协商,积极开拓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窗口或争取到境外办厂,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完善融资担保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强化信贷力度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主要由于本地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信贷等级不高,我市每年储蓄存款增量总是难以贷给本市的生产性企业,宝贵的信贷资金白白流向市外,全市金融机构存贷绝对差和存贷增长速度差居高不下。受经济大气候影响,2007年我市贷款增速终于比存款增速快了,但存贷绝对差仍高达712.81亿元,存贷比为2.59:1,广大中小企业“贫血”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加快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并抓紧落实运作,只有营建稳定、长效的“输血”渠道,才能迎来全市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四)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夯实发展社会基础

      党中央一直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全体人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偏缓和物价持续上涨等因素导致我市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升。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民生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鼓励、帮助群众创业致富,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工资,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水平群体比重,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社会基础。

    供稿:综合科

    相关附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统计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