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许佳婷(汕头仲裁委员会办案秘书 )
汕头仲裁委的立案接待室里,汕头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汕头公司)的代表正整理着立案材料,他们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公司)因技术转让合同的履行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准备申请仲裁。汕头公司声称河南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技术转让费,并擅自将技术用于其他产品,而河南公司则通过邮件和电话告知汕头公司,坚称是技术存在缺陷导致产品无法正常生产,因此拒绝支付尾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负责接待的仲裁秘书小许,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更因地域的阻隔增添了沟通的难度,长期合作关系面临破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和误解。小许深知跨地域的纠纷会耗费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决定在案件受理前,尝试进行远程调解。
调解在征得双方同意后进行。小许并不是简单地劝说双方“和气生财”,而是分别通过座谈、电话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汕头公司和河南公司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与汕头公司面对面的交流中,小许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得知他们投入巨资研发这项技术,如今却血本无归,自然心有不甘。而通过与河南公司的多次电话沟通,小许也了解到,新技术的应用远不如预期,产品迟迟无法上市,公司面临巨大亏损,甚至濒临破产边缘。双方都觉得自己是这场交易中的受害者,都认为对方应该承担责任。小许意识到,要化解这场纠纷关键在于重建双方的信任,找到利益共同点。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许开始了她的“斡旋之旅”。小许多次组织双方代表通过线上视频会议进行沟通,并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文档等方式共享相关文件和资料,鼓励他们开诚布公地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她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仔细分析合同条款,结合双方的意见、行业惯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梳理出几套解决方案供双方协商。为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效率,小许还将重要的沟通内容和会议纪要整理成文档,通过邮件发送给双方确认。
在小许的耐心劝导和高效的远程协调下,双方从最初的情绪激动、互不相让,到后来逐渐冷静、和谐对话,他们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必须及时止损,双方开始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数轮的线上线下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汕头公司同意降低部分技术转让费,并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提供技术升级服务,河南公司则承诺分期支付剩余款项,并与汕头公司继续合作开发新产品。一场本要爆发的跨地域商事纠纷,在立案之前就得到了圆满解决。收到双方和解消息的那一刻,小许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通过她的努力,不仅成功化解了一宗仲裁纠纷,更使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巩固和延续。
仲裁的调解充满了智慧与人文关怀,通过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努力帮助双方当事人寻找利益共识、交叉点,引导双方当事人由“对抗”走向“对话”,争取双方相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和谐双赢”的目的。
仲裁调解制度的效能得以充分释放,离不开关键执行者的有力推进——汕仲的秘书们正是其中核心力量。他们以超乎寻常的耐心,细致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诉求与顾虑,用专业素养精准梳理争议脉络、明晰权益边界;更能灵活驾驭远程沟通方式,巧妙跨越地域带来的空间阻隔,让身处不同地方的当事人依然能顺畅交流、逐步消解分歧。正是汕仲秘书们将耐心、专业与灵活沟通能力深度融合,才让仲裁调解制度的理念落到实处,一次次成功化干戈为玉帛,切实促成了共赢局面,成为推动仲裁调解制度发挥价值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