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许佳婷(汕头仲裁委员会办案秘书 )
仲裁,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有效途径。而送达,则是仲裁程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如同桥梁,连接着争议双方,也维系着程序的公正与高效。在汕头仲裁委,一群兢兢业业的仲裁秘书,为打通送达“最后一公里”,多措并举,全力破解送达难题。
近期,汕头仲裁委受理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立案室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被申请人户籍地址进行邮寄送达,但几经尝试,电话无人接听,邮件也均被退回。为了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程序延误,仲裁秘书小许决定亲自上门送达。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线索,小许了解到被申请人可能已经搬迁出户籍地。为了核实信息,小许前往当地镇政府户籍部门查询,但登记信息并未更新,后找到户籍住址发现已经“人去楼空”。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均无法有效送达,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无形中会增加申请人的仲裁成本,于是,小许重新整理思路,仔细研究案卷,发现被申请人曾在案涉一份合同上留下过紧急联络人的电话号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许联系了紧急联络人,最终获得被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几经辗转,小许终于联系上被申请人,但是一开始被申请人并不配合送达工作,案件一时陷入僵局,对此,小许主动消除沟通障碍,拉近彼此距离,耐心向当事人释法。运用开门见山、“避轻就重”、换位思考等交流技巧,一方面晓之以理,对其进行普法教育,讲解主动签收法律文书、配合仲裁工作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动之以情,讲清利害关系,并倾听对方诉求,为其答疑解惑,降低防范心理,引导当事人主动面对纠纷从而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被申请人主动接收法律文书,并表示会积极配合仲裁程序。
这起案件的送达过程虽然曲折,但在小许的坚持和努力下圆满完成。在汕头仲裁委,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仲裁秘书们深知送达不仅关乎程序的完整性,更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面对“人难找、门难进、案难送”的送达难题,仲裁秘书们练就“十八般武艺”,他们运用多种途径确定送达信息寻找当事人,打破8小时工作制,利用早晨、中午、晚上的时间进行送达,打好时间差,利用各种送达方式确保及时有效送达。他们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乡村的田间地头,只为将一纸文书送达当事人手中。
送达,从来不是简单二字,汕仲秘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送达无小事,件件系民心”的服务理念,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仲裁的效率和公信力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