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050009312751X2/2022-00785
汕头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局)
2022-03-08
【3.8国际妇女节】“她精彩” 在一线
2022-03-08

【3.8国际妇女节】“她精彩” 在一线

发布日期:2022-03-08  浏览次数:-

  从疫苗接种到核酸检测,“她”作为白衣天使,始终在“医”线;从坚守疾控岗位到支援抗疫前线,“她”作为疫情流调“寻踪者”,时刻准备好出发;高速收费站,在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岗位上,“她们”尽职履责,一干就是9年;在农村科研的艰难之路上,“她”三十年如一日,凭着一股子韧劲始终初心不变;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竞赛部,“她”将兴趣和专业结合,凭借成熟的专业技能为讲好亚青故事、汕头故事撑起“半边天”……“她”和“她们”,奋斗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各自精彩。在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汕头各行业一线的女性故事。

  【人物1】汕头市支援深圳市流调队队长陈耿娜:争分夺秒,跟疫情赛跑

  

  ▲汕头市支援深圳市流调队队长陈耿娜支援深圳一线。受访者供图


  “2个小时之内必须确定核心信息,24小时之内一定要完成初步流调报告。”汕头市支援深圳市流调队队长、汕头市疾控中心疾病控制科副科长陈耿娜轻描淡写,却语气坚定。

  对于和她一样的疫情“寻踪者”来说,争分夺秒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回归疾控岗位,对每一个防疫细节的一丝不苟亦是她们的工作常态。

  24小时抽丝剥茧,摸清核心信息

  1月9日至21日,陈耿娜带领汕头20人的流调队,支援深圳的流调工作。这不是汕头第一次派出队伍支援流调,从事流行病学调查是陈耿娜和同事们的本职工作,在这种紧急状态下,她们更需要严谨细致,从繁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

  “有些工作是有时效性的,首先要出的就是阳性病例最基本的核心信息。”陈耿娜告诉记者,在“包干”的机制下,每个病例都会由一支流调队伍从头到尾跟进。当有阳性病例筛查出来时,负责的流调队伍要在2个小时之内整理出该病例所在位置、最近14天的基本活动情况、是否接种疫苗、核酸检测情况、家庭成员信息、感染来源等核心信息。

  与此同时,初步流调报告也在撰写中,除病例的基本信息外,还要详述其发病就诊的经过以及详细的活动情况,即“时间闭环”。

  流调的工作不仅需要争分夺秒,更需要严谨细致。陈耿娜告诉记者,流调员常常为了摸清一个病例在大型商场的具体活动轨迹,在几百上千个摄像头中寻找踪迹,一个一个视频反复观看。

  病例和谁接触过?为什么会被感染?如何传染的?这些琐碎的细节需要抽丝剥茧,非常花时间。“风险等级最高的场所我们肯定会优先处置,但这些轨迹细节的确认往往要花上一个星期。”陈耿娜表示,很多同事一天看视频看到头眼昏花,但即便再花时间,这些工作也一定要做。疫情要被控制,就需要这些细节工作。

  坚守一线是“疾控人”的常态

  “队伍中,分工协作非常重要。”陈耿娜介绍,为了控制疫情,流调团队还要同步派出现场处置队伍,对重点场所进行处置,判定并落实对密接人员的管控和采样,对该病例的住家环境进行采样和消杀。此外,病例所在楼栋或小区的人员也需要现场处置团队根据环境勘察,判定风险等级。

  “我们常常需要深夜紧急出动。有次半夜1点多接到调查处置的通知,一位女同事工作所需用品什么都没落下,匆忙间唯独忘记给自己加件外套,在户外冻得瑟瑟发抖。”陈耿娜笑着回忆。核酸检测24小时都有可能出结果,女队员和男队员都一样,必须时刻准备着,一有情况立即响应。

  实际上,不光是支援流调、处在紧急状态下的流调人员,坚守一线是疫情期间“疾控人”的常态。“即便过年我们也从没有放松过。”陈耿娜告诉记者,从深圳回来后,她又和同事投入到了常规的防控工作中。

  排查病例的密接者、判定次密接、进行核心信息调查、预判风险等级、重点场所和人员监测、防控督导……也正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坚守,让疫情的防线得以筑牢。


  【人物2】汕头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许曼青:“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从疫苗接种到核酸检测,汕头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许曼青始终在“医”线。受访者供图


  防护服、口罩、手套……熟悉的全副武装,是汕头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许曼青和她所在核酸检测室7个成员每日工作的必备行头。

  去年4月,她们正是穿着这身行头,奔赴汕头各区县疫苗接种点,定点支援疫苗接种工作;今年,依旧一身雪白防护服的她们从疫苗接种“转战”核酸检测。不同的岗位,同样的使命,“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许曼青道出了所有“医”线护理人员的心声。

  最高峰一天核酸采样2100人

  “从春运开始到节后返工期间,医院每天的核酸检测都排长龙,最高峰曾一天采样2100人。”许曼青解释,一方面近期各地疫情波及多个省市,无论是返乡过年还是返岗复工,都有对应的防疫要求,核酸检测的压力一直不减;另一方面医院本身依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住院病人及家属入院和超过7天的陪护也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每日的采样人数都在往上叠加。

  为了满足24小时核酸检测的需求,核酸室的护士们每日轮班。许曼青负责人员的统筹调配,自己则哪里空缺就往哪里补。

  汕头2月陡然降温的那几天,是许曼青和同事们最难捱的几天。密闭的防护服夏天闷汗,冬天却不保温,厚重的衣服不能往里穿太多。为了让检测室形成通路,消杀时更要通风,即便核酸检测是在室内也不能开任何暖气。窗户也要打开,雨一大,核酸检测室里寒意更甚。

  许曼青告诉记者,除了目前轮班的7名护士,医院还有500名后备核酸人员,其中300名是护士。平时队员们都在自己的科室上班,但要随时待命,外出远行都需要报备。这300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护士。

  筑牢医院防疫第一线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核酸检测的难点不在于检测本身,而在于做好过程中的引导和梳理,保障沟通。“有些陪护家属急着上楼照护病人,看到核酸检测的队伍还有很长,心里肯定是着急的。”许曼青告诉记者,现在采样前都要先填葵花码,准确引导排队者填好信息提高效率,舒缓人员情绪也是她们的职责所在。

  她曾碰到过一位前来陪护自己老伴的大爷,子女都在外地。大爷生怕自己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老伴在楼上会出意外,又不熟悉手机操作,急得团团转。许曼青主动上前,一步步指引大爷完成信息填写,他才慢慢安下心来。这些细致的工作是护理部日常的点滴。

  现在,许曼青负责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人员调配、流程优化、陪护管理、防疫排查等等,每一项工作都不容疏忽。“这些工作很多都是临时性的,比如疾控部门一有风险地区报备要求,我们就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全院的排查。”因此,她总是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常常回到家也要接着工作。

  许曼青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刚满18个月。“过年放假一个月,孩子也会跟我嘟囔同班的小朋友都去了哪里玩,而我哪里都没能带他去。”许曼青感慨道,医生和护士对这样的工作节奏早已适应,自己的孩子也懂事得更早,即便偶有小抱怨,哭完了也会乖乖和妈妈“拜拜”。“我们多努力一点,工作做扎实一点,就能把医院这第一道防线筑得更牢,让市民多一些平安。”许曼青说。


  【人物3】高速收费站90后“姐妹花”:“最美笑脸”迎接每个路人

  

  ▲姐姐陈映燃和妹妹陈映翘坚守交通一线。吴利婷 摄


  和很多个清晨一样,早上8点,是在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潮汕环线高速鮀莲收费站工作的陈映翘、陈映燃姐妹俩交班的时刻。清点卡包、领取备用金、交代值班工作重点事宜、随后到收费站交接班,姐姐陈映燃一天的工作由此开启,而这套流程已经持续了近9年。

  姐妹俩平凡又零碎的工作算不上英勇热烈,但却是高速保畅通、严防战“疫”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也是众多坚守阵地、履职尽责在交通一线的女性工作者的缩影。

  她是我的“行动指南”

  据了解,高速收费工作特有的三班倒制度,不同于寻常的休假节奏,朋友间的联系因此会有些疏离,伴随着潮汕环线高速的开通,妹妹陈映翘的到来让工作多了一些陪伴感。

  回想起初入职场的第一次业务经历,陈映燃告诉记者,“那是一种激动伴随着紧张的感觉,远远看到车辆快进站了,就开始在心里回想练习过的收费流程,发完卡,车辆离开了,还在想有没有出错,下一辆车紧接着就又来了

  最近,通过竞岗的方式,陈映燃晋升成了收费班长。

  "我比姐姐小3岁,从小我们就放学一起回家,长大之后,姐姐先到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看到她业务能力、为人处世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我也想向她看齐,潮汕环线高速开通之后有用工需求,我就立即报了名,这样,我们在高速上又有了共同的事业。”妹妹陈映翘说。

  高速收费工作种类多,对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较高。工作包含收费、发卡、安装ETC、查验绿通、拒超以及一些收费政策解读、理论考试等。陈映燃告诉记者,更难的是在收费现场要应对突发的情况,自己就经历过帮事故车辆换轮胎、协助推车、安顿游走在高速线上的流浪者并协助报警等事件。另外,收费站工作有非常严格的操作流程,对于新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刚开始,我以为工作是很简单的,没什么技术含量,收钱谁不会呢?但是真正踏入工作岗位,我才明白当初的想法太天真。”在妹妹眼里,陈映燃对工作非常认真,严谨细致,临乱不惊,反应敏捷,业务能力很强。“所以,她就变成了我的师父,教给我很多业务上的知识,比如查验绿通遇到不理解的司机时如何跟他解释、收费政策是怎样的。”如今,妹妹陈映翘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高速收费员,姐姐也打算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的生活旅途,一路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姐姐就是我的‘行动指南’、学习的榜样,我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一声“谢谢”,都值了

  服务行业难免有受委屈的时候,“遇到对新规或是通行政策不理解的车主会听几句牢骚抱怨,我们也会难过,但是下一秒,还是要笑脸迎人。”

  疫情发生以来,高速公路收费一线人员除了保安全保畅通以外,还增加了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防护面罩、口罩、手套,必要时还要穿防护服,夏天在太阳底下站岗,通常都是汗如雨下。陈映翘说,有时候怕上厕所,就只能少喝水,对中高峰地区过来的人员进行劝解,同时还要协助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其间,我们也成了防疫一线的守门员、疏导员、劝解员。不管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压力,相对来说都大了很多。

  1月17日,2022年春运拉开大幕。据记者了解,自入职以来,陈映燃就没有回老家过过春节。“春节回家的人多,我家比较近,就让给那些离家远的同事先回家了。而且,春运高速公路免费,车流量又大,收费需要有人24小时值班,我走不开。”陈映燃说,因自己单身,所以每年都主动申请到收费现场支援,把回家团聚的机会留给其他有家庭的班员。

  在收费一线的工作虽然简单、枯燥,但看到大家安全出行,平安回家,尤其是过年看到他们大包小包回家,守护这一条团圆路,就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每当听到过往司乘的一声"谢谢"后,心里就感到无比温暖,再累也值得,姐姐陈映燃说道。


  【人物4】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曾宝珰:科研无止境 时刻有韧劲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曾宝珰开展蝴蝶兰组培研究。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90年代,蝴蝶兰在潮汕地区还是稀罕物,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汕头市农科所”)敏锐抓住机会,启动蝴蝶兰引种试验,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蝴蝶兰杂交育种体系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蝴蝶兰标准化示范区,极大促进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蝴蝶兰产业的发展。

  现年50岁的曾宝珰见证并参与了蝴蝶兰组培、选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2022年,正好是她在岗工作的第30年。三十年如一日,她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在一线,带领团队在农业科技创新、花卉选育种、种苗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及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尽展巾帼风采。

  潜心钻研,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日前,由汕头市农科所自主选育的5个蝴蝶兰新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鉴定。这意味着,这5个蝴蝶兰新品种将有机会走向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不为人知的是,其中有的新品种的选育时间超过10年。

  这种以“年”为时间单位的科研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而这正是曾宝珰及其团队成员们可贵的品质之一。“蝴蝶兰种子在自然环境下难以萌发,要非常合适的条件才能萌芽,所以需要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在国家级蝴蝶兰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基地,曾宝珰向记者展示了这些“万里挑一”的新品种。

  “组织培养是选育种前期关键环节,目前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操作,大部分工作只能手工完成。”曾宝珰说,从种子培育成可以栽种的种苗,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她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组培技术精心栽培出优势单株进行培育。

  记者获悉,经二十多年来的刻苦攻关,汕头市农科所育成“汕农凤凰”等1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新品种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汕农彩蝶”、“汕农拉菲”等16个新品种获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为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蝴蝶兰新优品种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令曾宝珰欣慰的是,当年潮汕地区从仅有零星的蝴蝶兰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潮汕三市的20多家生产企业,农科所为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累计提供优质的蝴蝶兰新品种(系)近200个、年均提供种苗50多万株,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科技下乡,奋战农业农村一线

  多年来,汕头市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团队频频出动送科技下乡,与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共同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帮扶,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为农村富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潮阳区和平镇光明社区和金灶镇桥陈社区是曾宝珰及团队挂钩帮扶社区,在他们的技术帮扶下,如今,光明社区已成功种植和推广多批草菇、秀珍菇、赤松茸等食用菌良种,还引进了赤灵芝、紫灵芝、鹿角灵芝等高值食用菌良种开展试验与示范种植,取得初步成效,食用菌产业示范正陆续“开花结果”。

  在桥陈社区,团队经多次实地调研,为该村引进姜荷花、香水莲、金线莲等花卉新优品种,以现场技术指导、相关专题培训等多手段为村民开展姜荷花、香水莲、金线莲、百香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花卉种植兴趣和技术;探索开展“百香果-金线莲”的果药立体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只有以百姓、当地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研究,才能真正让项目落到实处,让百姓获益,助力到乡村振兴。”曾宝珰深知农业科研永无止境,她也以实际行动向后辈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做科研要坚持,更要有一股子韧劲。”她表示,科技不断进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潜心钻研,以科研成果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物5】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郑扬眉:最美“翻译官”奋战亚青盛会

  

  ▲郑扬眉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负责翻译工作。受访者供图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又喜欢观看体育赛事,希望能把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为家乡出一分力。”3月6日是周日,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竞赛部,“70后”郑扬眉仍加班奋战在一线岗位上。

  作为竞赛部一名女性组长,郑扬眉个子不高,留着短发,却凭着成熟的专业技能撑起“半边天”。最初,郑扬眉只是以英语助理的身份加入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如今,她已熟悉掌握各赛事项目的办赛要求和比赛规则。一年多来,经她和团队翻译审校的与亚洲各个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联络函件多达1000多封。

  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正是郑扬眉展现出来的巾帼拼搏精神,也是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所有女性工作人员的最美奋斗身影。

  英语老师“转道”体育工作

  郑扬眉是金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有20多年。这样一名教育界的资深“老将”,为何要中途转道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

  郑扬眉的想法很简单,亚青会是一个面向亚洲的运动会,筹备工作需要用英语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沟通。她从小就喜欢观看各种体育赛事,加入执委会后能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为家乡汕头贡献一点小小力量。

  于是,当执委会从汕头市各个单位调取工作人员时,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竞赛部的分工上,有“英语人”和“体育人”的叫法,即由英语和体育专业的两名工作人员组成团队,负责与亚洲18个单项体育联合会进行联系对接。刚开始,郑扬眉就是一名“英语人”。

  “竞赛部的工作像是一个枢纽,除了要和亚洲各个单项体育联合会沟通21个竞赛项目和161个小项的比赛规则和要求,还要要对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确认报名细节。”在郑扬眉看来,她负责的报名联络工作是对外沟通,代表着执委会的形象,要做到工作不出错,就要先熟悉所有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要求。

  凭着对体育的喜爱以及肩上的职责,郑扬眉学习每一个比赛项目,了解每一条比赛规则,最终她将各个项目的规则术语和联络情况都熟记于心。由于工作出色,及后期人员调整,郑扬眉慢慢担负起“英语人+体育人”的职责。

  “她力量”展现巾帼风采

  郑扬眉在竞赛部除了负责竞赛报名和对外沟通联系工作,还身兼数职,包括前期的督查部门工作进度、武术散打项目联络等等。亚青会执委会竞赛部的工作特点是大量工作任务都需要多头对接,再汇集成政策或指南。一年多来,她先后参与过部门里6个板块的工作,目前兼任的板块就有3个。其中,经她和团队翻译审校的与各个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联络函件多达1000多封。

  高强度的工作使得郑扬眉和她的团队经常要加班。今年春节前,由于正准备启动亚青会第二次竞赛报名,郑扬眉和同事有时要工作到夜里11点,一直工作到节前的最后一天。

  “英文版竞赛报名指南有106页,包含70多份表格,每个细节都需要经过与亚洲各个单项体育联合会多次磋商才能确定。”郑扬眉表示,竞赛报名指南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参加亚青会比赛的指导性文件,里面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官方表述,措辞和表达方式要非常严谨,前期反复的修订、审核和校对必不可少。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竞赛报名指南实现零差错,按时向各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发放,很好地推动了第二次报名工作的开展。她所负责的武术项目联络顺畅,她从一个体育“小白”成长为能独立编写竞赛单元日程、详细竞赛活动日程表的合格亚青联络员,得到项目技术代表和竞赛主任的充分肯定。

  目前,第三届亚青会第一次竞赛报名已经完成,第二次竞赛报名将于3月底截止,第三次竞赛报名将于9月启动。郑扬眉告诉记者,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每个部门目前都在全力冲刺,力争高质量完成第三届亚青会的筹备工作。

  事实上,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像郑扬眉这样的“她力量”并不少见。她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她们担当实干,冲锋在前,她们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展现出新时代的巾帼风采。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