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全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也是驻军大市、兵源大市、安置大市,现有退役军人近10.8万人。市委市政府按照“五有”“全覆盖”要求,全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四级服务机构1163个,实现应建尽建,应单设全单设,服务保障工作平稳起步、全面起势、服务有效,为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政治担当,推进镇街服务站独立单设“全覆盖”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下成立的。今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对汕头提出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殷切厚望,充分体现总书记、党中央对汕头人民的关心关怀,对汕头工作的高度重视。汕头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准确领悟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走在前列意识,全力抓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各区(县)、镇(街道)经历2019年机构改革后,全市镇(街道)一级仅设2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中一个是退役军人服务站,保证机构独立单设、独立运作。目前,全市68个镇(街道)全部单列设置。据了解,我省基层服务站中实现单设的占75%以上。从机构设置上突显退役军人服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12月初,退役军人事务部领导莅汕检查退役军人工作时对汕头市服务机构单设、实体规范运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汕头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在2020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会议上介绍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经验。
二、注重配齐配强,确保镇街服务站实体规范“动起来”
在不折不扣落实“五有”“全覆盖”要求的基础上,重视配强服务站领头人,实行武装部与服务站工作联动机制,专武干部参与服务站工作,68个镇(街道)服务站均由武装部长兼任站长或分管工作。在落实人员编制上做到专职到位,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服务中心(站)落实事业编制246名,到位238人,到位率达95%以上。同时,通过政府购员方式,每个镇(街道)服务站均配置至少2名在编专职人员,1032个村(社区)服务站由“两委”任站长。同时,还将推动建立镇(街道)退役军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按要求由武装部长担任镇(街道)党(工)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基层服务站发挥服务作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市、县(区)、镇三级服务中心(站)均落实独立办公场地,建设“会客厅”式服务场所,整合汕头的红色资源,营造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建设荣誉墙56面、荣誉宣传栏260个,让退役军人到服务站办事时感受到尊崇,感受到“家”的感觉。各镇(街道)服务站以“走下去”为工作理念,在属地范围积极开展走访活动,经常深入退役军人家庭,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形式,及时了解退役军人的需求,宣传退役军人的政策,并跟进帮助做好思想工作,从用心听、用政策说、用力做等方面做好“结对子”工作。依托正在进行的人口普查活动,及时对辖区内退役军人摸查工作查漏补缺,进一步对服务对象进行梳理、分类,实行普遍联系,全覆盖服务。
三、发挥服务功能,确保镇街服务机构“有作为”
紧扣“担当有为、服务有效”理念,结合“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活动,健全政府服务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服务社会两大机制,努力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一是尊崇关爱落到实处。为近10万个家庭挂上光荣牌,开展“六必访”走访慰问活动逾万次,覆盖超8万人次;为42名困难退役军人申请应急救助资金逾110万元。二是积极扶持就业创业。先后组织141人“上大学”充电,开展培训153场次,覆盖2601人次;建立就业创业孵化基地5家,举办招聘会25场,提供岗位逾1.5万个,1058人达成就业意向;防疫期间组织退役军人开展志愿活动19392次。三是矛盾问题就地解决。全市服务站敞开大门接待来访对象13474人次,回访4345人次;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全面摸底排查121次,排查出矛盾问题96件,解决困难问题160件。
(市局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