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过去一年来,针对汕头城乡部分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存在的内涝问题,市委、市政府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精准剖析积水原因,落实有效举措,切实解决强降雨造成中心城区积水问题,以实际工作成效回应群众关心关切。汕头橄榄台即日起推出专题报道《回应关切见行动 内涝治理有实效》,介绍全市系统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的综合措施和阶段性进展,以实际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是影响我市内涝防御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一年来,在开展重点易涝点整治工作的同时,我市各地各部门根据《汕头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全局的排水防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有序提高我市排水防涝设施水平,逐步构建高标准的排水防涝体系。
金平区启动城市内涝工程
治理系统化建设项目 针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存在的短板问题,金平区从今年4月份开始,启动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建设项目,对梅溪河以东范围11个积水问题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开展雨污分流连片改造,全面改造提升片区排水防涝设施,实现污涝同治。 列入改造的浮西社区城中村原来铺设的是雨污河流管道,年久失修,存在破损、堵塞等问题,每逢下大雨,社区内经常出现多处积水点,困扰当地群众出行多年。 通过系统化改造,原有的老旧合流管道全面修复,根据实际需要扩大管道直径,更换更加耐用的管材,作为雨水通道,提高排水能力;同时,增建污水管道收集污水,实现雨污分流。雨污管网覆盖社区主要道路和内街小巷,确保雨水排涝及时,污水收集不漏。 同时,项目沿排水管道建设大量雨水收集口,加大雨水收集速度,让雨天时路面积水能够尽快进入排水管道。 为提高雨水收集能力,社区内的居民房屋还增建了天面排水立管,房屋天台、阳台的雨水通过立管集中收集接入排水管道,避免高层建筑雨水直接排到路面。 雨污管网建设完成后,社区道路也将重新按照新的标高进行铺设,解决道路低洼、破损的问题,在解决积水老大难问题的同时,也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和社区环境。 目前,浮西片区改造施工已经进展近半,高层建筑立管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雨污管道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面完成,从根本上改善片区的排水防涝问题。
△ 金平区北片二标内涝改造项目
浮西社区施工组负责人 姚亮旭 接受采访
截止10月初,金平区梅溪河以东金湖路以南片区7个城中村已有6个竣工,金砂乡正抓紧开展路面恢复工作。项目共新建雨、污水主管段7.57公里,雨水边沟44.23公里,安装建筑立面雨水管420多公里,累计完成管道缺陷开挖修复238处。梅溪河以东金湖路以北片区四个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已新建雨、污水主管23.34公里,雨水边沟20.95公里,安装建筑立面水管1760多公里。
通过全面提升辖区基础设施水平与排水防涝能力,金平区将有效推动内涝系统化治理,保障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金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副局长 孙尧杰 接受采访
月眉河增设泵站及华坞沟片区
内涝治理工程完成
由市城管局实施的月眉河增设泵站及华坞沟片区内涝治理工程今年上半年顺利建成交付使用。项目在疏通修复华坞路原有石方沟的基础上,增设直径1.2-2.2米排水干管,提升片区雨水排涝能力,并在雨水通道未端月眉河增设了一座泄流闸。
新建的月眉河大功率强排泵站配套4台大功率强排泵机,有效解决暴雨高潮位时内涝无法外排的问题,确保片区雨水在潮水顶托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对外排放。
项目启用后,已在今年多场强降雨时对片区及时排涝发挥了积极作用。
△ 月眉河增设泵站及华坞沟片区内涝治理工程
项目负责人 周奕东 接受采访
今年第四季度,我市还将实施多个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对金砂东路(金环路~龙湖沟段)排水管网堵点进行改造,解决路段内涝积水问题;对梅溪河沿线及中心沟110座涵闸进行改造提升,补充强排能力,打通行泄通道,提升涵闸自动化控制程度;对中心城区龙湖沟、新河沟、三脚关沟以及港渠排洪沟周边沿线道路丹霞街、环碧东街、金泰东街、金晖西街等通过海绵措施进行改造,加快排除路面积水,从源头削减进入管道的雨水量,缩短积水时间;对中心城区三脚关沟(泰山路-港区排洪沟)实施应急清疏,对中心城区港区排洪沟(新河沟-电排站)实施淤积清障应急改造;实施黄厝围电排站扩建工程,强排能力从现状的14.5立方每秒提升至50立方每秒,理顺排涝通道,实施应急分流;实施杏花泵站、金砂电排站改扩建工程,提升强排能力。
目前,我市各区县和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正根据职责分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发行专项债等方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加快推动一批排水防涝项目分批分期实施,做到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存一批,有序推进我市排水防涝体系全面升级,力争明年汛期前部分设施建成启用,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
△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市政设施管理科工作人员 陈泽义 接受采访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