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手段多样、组织性强、涉案区域广泛等特点,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四个经典小案例,学习防诈骗知识吧!
01 保健养生需谨慎 诈骗陷阱套路多
看病和养生,是很多老年人关心的话题。许多不法分子打着看病诊治、保健养生的旗号,将目光对准了老年人的养老钱。 近日,市民谢女士报警称,自己花24000元买的六盒保健药是过期的。据了解,谢女士看到一张广告卡片,称可以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送多功能手拉车和老年人健步鞋,便拨打了广告卡片上的电话。随后,自称“张教授”的骗子为谢女士做了所谓的“基因检测”,“分析”谢女士存在的病症,并告知谢女士购买他们的基因保健药品一定能够痊愈。谢女士信以为真,支付了24000元。不料,拿到药品后,谢女士才发现这些药已经过期了。 警方提示: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切勿盲目购买。遇到类似情况,可先与家人商量,让家人多方核实售卖方的资质。如遇诈骗请及时报警! 02 一场“恋爱”被骗近400万 前不久,李女士通过相亲网站结识了一名陈姓男子。因觉得小陈见多识广,言谈风趣幽默,李女士很快对他产生好感。由于小陈在朋友圈经常晒“自己”的豪车、名表,其“外表”也是英气俊朗,当小陈表示,希望和李女士共组美好家庭时,李女士很快“沦陷”,二人随后谈起了甜蜜的网恋。 网恋过程中,小陈告诉李女士,自己平日有投资理财的习惯,让李女士跟着他一起投资,一定赚钱。随后,他给李女士发送了一条关于“基金投资”的网站链接,并称自己有外籍亲戚,对这款基金产品的内幕十分了解。 听“男友”讲的有板有眼,李女士心动了,按照小陈的引导操控,她多次汇款投资基金产品。前期,投资平台收益增长迅速,在小陈的鼓动下,她又不停地追加投资,最后累计转账金额近400万元。等到李女士再次登录投资平台,试图提现收益时,却发现无论怎么操作,都无法提现,自己也被“男友”拉黑。 警方提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世界里陌生人的身份信息,面对花言巧语和甜蜜诱惑,一定要把持住。特别是对方鼓吹“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之类的投资赚钱谎言时,听听就好,别真把钱投进去了。 03 快递丢失“三倍赔偿” 小心是陷阱 近日,小李在网上买了一套床单被罩,不久后一个自称是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说快递在运输途中丢失了。“工作人员”准确的说出了小李的姓名、订单号、购买的物品以及购买的价格等相关信息,并且不停地和李女士道歉,表示要给她3倍赔偿。 随后小李点开了“工作人员”发来的链接,并向其提供了验证码。没想到随即收到了两条扣款信息,卡里的10000元分两次“不翼而飞”了!慌张的小李联系快递公司,发现货物还在正常运输中,小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示: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陌生人发来的网页链接和二维码,更不要轻易将身份信息、验证码等泄露给陌生人。 04 假代购真骗钱 李小姐在某微信群里看到郑某发出的免税店现场购物视频,便让她帮忙代购。李女士陆陆续续让郑某代购了5件商品,共12万多元。每次郑某在免税店里购物的时候都会跟李小姐视频通话以确认商品型号,看起来很专业。后来,李小姐的朋友告知她这些所谓的品牌包都是假的。为了打消疑虑,李小姐拿去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全是假的。 根据李小姐提供的信息,民警很快锁定嫌疑人郑某。经讯问,郑某如实供述自己低价购买仿冒品,以正品原价卖给李小姐的违法犯罪行为。 警方提示:对于代购产品,消费者要选择有资质的代购商家进行交易,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落入骗子陷阱。
转自“汕头公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