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头市教育局 > 通知公告
分享到:
汕头市教育系统“百校结对”帮扶乡镇学校工作实施方案
  • 2025-11-03 12:27:46
  • 来源: 汕头市教育局
  • 发布机构:汕头市教育局
  • 【字体: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中共汕头市委关于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汕头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文件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乡镇教育短板,切实把牢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向,通过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县镇村学校(幼儿园),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育资源,积极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高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乡镇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助力服务实施教育系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二、帮扶目标

  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在党的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际交流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乡镇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帮助受援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结对帮扶学校安排

  (一)学前教育。安排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市幼儿园教师工作室及市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支援方)和各区(县)的镇中心幼儿园(受援方)建立对应的帮扶关系。

  (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中心城区优质学校(支援方)和乡镇学校(受援方)建立对应的帮扶关系。

  (三)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帮扶关系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市直属优质普通高中、部分区属优质普通高中(支援方)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与区(县)普通高中(受援方)建立帮扶关系。

  (四)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帮扶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市直属中职院校、成人高校(支援方)与相关区(县)职教中心(受援方)建立帮扶关系。

  (五)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帮扶由汕头市聋哑学校(支援方)与潮阳区、潮南区特殊教育学校(受援方)建立帮扶关系。

  四、结对帮扶周期和任务

  (一)结对帮扶周期

  本轮跨区域结对学校帮扶周期原则上应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实施方案周期一致。自2024年至2027年,用四年时间,全面展开帮扶活动。

  (二)结对帮扶任务

  结对帮扶学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求真务实,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制定方案,方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涵盖办学思想、学校管理、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帮扶指标,有利于扎实有效地推进帮扶工作的开展。支援学校重点加强受援学校办学软件建设,完成“一转变三建设一定位”帮扶任务,帮助受援学校转变办学思想,抓好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三支队伍建设,精准定位发展路径。

  1.强化党建引领。开展“百校结对支部共建”乡村学校支持行动,通过党建工作“共建共促”,进一步夯实乡村中小学校党建基础、建强组织堡垒,强化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提升办学思想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受援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实际困难,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发展方向,推进重点工作,促进受帮扶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都有根本变化。

  3.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受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导,以党建促发展。通过校长互派、教师交流和干部挂职等形式,受援学校领导干部跟岗跟师,共同推动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能力建设,形成主动作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勤于实践的干部作风,在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发展规划上达成充分共识,支援学校帮助规范学校日常工作,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受援学校管理水平有质地提高。

  4.加强教师研训。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开展支援方骨干教师与受援学校骨干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为受援学校培养一支师德好、善教学、懂教研的骨干教师队伍。支援方组织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送课下乡,每学期不少于5人次;建立联合教研组,联合开展学科教改教研,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提高帮扶学校薄弱学科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常规教学教研和研讨交流,每学期不少于3次。通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更多的镇村学校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5.提升教育品质。支援校帮助受援校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打造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支援校方要定期将本学校的教学资料无偿提供给受援方供教学参考,结对双方每年共同研究确定1-2个教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每2年双方共同完成1个区(县)级以上科研课题,对口的教研组共同完成1个校级课题,实现建立共建共研课题、共推共享成果的教科研机制。

  6.打造办学特色。挖掘受援学校优势,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精准学校定位,锚定办学方向,确定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特色项目,使受援学校在校园文化、现代学校管理、教改教研、科技体艺、学科优势、绿美校园等方面逐步彰显办学特色。     

  五、结对帮扶形式

  (一)建立网络一体化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同步课堂”优势,采取优质课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常态化听课评课、网上一体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网上共办学生德育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方式的帮扶活动,实现帮扶双方资源动态实时共享,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帮扶新教育模式。

  (二)开展特色团队交流活动。结合共建双方教学实际和客观需求,定期组织开展教师之间“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之间“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实现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进步,共同提高师生整体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实施紧缺学科教师“走教”。针对镇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尤其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师资弱、师资缺的状况,实施对应学科教师走教,一定程度上解决镇村学校(教学点)薄弱学科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现状。

  (四)开展学校支部共建活动。组织结对帮扶学校开展“支部共建”活动,通过共建签约活动、共建主题党日、党组织书记互上党课、参观研讨等形式,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线下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教研、课后服务、学校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百校结对帮扶工作,是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帮扶的有效途径,是共同提高的重要内容,各区(县)、各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抓实抓好结对帮扶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结对帮扶的双方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市教育局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教育局相应成立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结对帮扶工作,制定结对帮扶实施方案,细化具体目标,破解工作难点,建立结对帮扶台账,明确专人负责。学校也要指定校领导和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帮扶任务。帮扶工作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活动,帮扶工作的开展不因学校领导人事变动而改变。

  (三)严抓工作落实。各区(县)教育局要积极督促帮扶双方利用帮扶平台,快速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落实帮扶内容,扩大帮扶影响力,提升帮扶品质。结对帮扶工作须在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初正式实施,并作为今后学校常规工作常年开展,各校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在人员、经费、课程等方面统筹安排。帮扶区县和帮扶学校间要签署正式的帮扶协议。各区县、各学校于2024年3月20日前将纸质版帮扶协议报市教育局。

  (四)加强检查考核。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帮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督促整改,切实将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对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的学校、教师在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校长教师帮扶经历作为支教经历计算,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积极性。市教育局将建立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和评估制度,对帮扶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量化考核,并作为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的依据。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结对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区(县)教育局要积极挖掘和培树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帮扶教共体经验做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提升百校结对帮扶的影响力,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保障: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405000014   备案号:粤ICP备05066684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27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教育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