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头市供销合作总社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媒体聚焦】“社村”合作服务化的潮阳实践 助力村集体经济“向上”
  • 2025-07-25 15:31
  • 来源: 南方日报
  • 发布机构:汕头市供销合作总社
  • 【字体:
  • 4749261.jpg

    货车开到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将收割好的湿谷送去烘干。受访者供图

    4749261 (1).jpg

    烘干后的稻谷被运往潮阳区粮仓,经3道脉冲震动清理筛程序后,储存到仓库中,等待下一步加工成品牌米。黄嘉锋 摄

    4749261 (2).jpg

    潮阳区粮食储备仓库及政策性储备粮运营项目,采用委托运营合并租赁模式,由静态转为自主轮换方式。受访者供图

    4749261 (3).jpg

    潮阳区把发展杨梅产业作为“社村”合作试点产业之一,今年实现助农丰产丰收。黄嘉锋 摄


      夏收时节,稻谷飘香。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溪西欧村260亩稻田熟了,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装,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翻起一层层金色的稻浪,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收割的场景。“这批象牙香占稻谷已完成收割,共收获湿谷123.7吨,将马上安排烘干,并制作成品牌米进行销售。”潮阳区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社村”运营公司)总经理方树华说。

      如今在潮阳,随着“社村”合作的落地实施,丝苗米全产业链的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村集体选择加入到“社村”合作这个“大家庭”,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享受“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去年5月,全省印发《关于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方案》,以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核心,推动供销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探索供销合作社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潮阳区成为试点之一。一年多来,潮阳区充分发挥“社村”联合会综合协调作用,逐步建成面向村集体、面向小农户的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新突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

      首批10个村获保底收益和分红

      “今年早稻还未收成,我们村集体就已经收到预分红了!”潮阳区关埠镇溪西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少春欣喜地说,以往村集体只有土地租金收益,现在通过与“社村”合作,除了有与租金持平的保底收益,还能享受产业链增值分红。

      今年,溪西欧村搭上了“社村”合作的快车,由村集体统筹种植用地,委托“社村”运营公司运营,从种植、管肥、施药、收割、烘干到加工、销售全托管,村集体可获得预分红和浮动收益,每亩地还可获得630元的保底租金。

      水稻未收成,分红已到账。这样的好事,得益于潮阳“社村”合作的新模式。

      “社村”运营公司作为省市县三级供销系统与村集体联合持股的运营主体,由省供销社下属的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并指导经营,负责开展“社村”合作“社会化服务下行、农产品上行”。

      今年初,“社村”运营公司与10个村签订早造4000多亩托管服务合同,依托天禾农资整合全省农药化肥流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团队,导入种子、农机、农产品流通加工等资源,开展“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3月6日,已向第一批加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平台的10个村集体发放预分红共35万元。

      “预分红保障村集体的基本收益,遇到台风、汛情等,风险由我们承担,村集体及农户无后顾之忧。”方树华表示,预分红及保底收益有效激发村集体统筹土地流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即将开展合作的第二批村集体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村里的腰包鼓了,更有底气带领村民尝试新的发展。潮阳区“社村”联合会积极协调驻关埠镇帮镇扶村单位省交通集团出资1015万元,与“社村”运营公司、溪西欧村集体合作建设、运营溪西欧村智慧农场。

      方树华介绍,溪西欧村智慧农场项目将通过建设作物种植基础环境监测、无人机遥感长势监测、无人化农机装备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无人化作业,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建设育秧工厂,进行种子优选优育,从源头上提升丝苗米品质。

      丝苗米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近日,笔者在潮阳区粮食储备仓库现场看到,几辆满载30吨稻谷的货车停放在仓库周边,连接上3台脉冲震动清理筛机器后,由传送带将稻谷缓缓输送入库。“这些稻谷都是经过烘干并抽检合格后入库的,下一步将加工成品牌米后进行销售。”潮阳天润粮油有限公司仓储保管员苏冠东说。

      今年6月,潮阳区拿出投资3.74亿元的潮阳粮食储备仓库项目,推动省天润集团与潮阳储粮公司合作并引入市、区供销社入股成立潮阳天润粮油有限公司,与“社村”运营公司协同发展,全面推进“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探索开展稻米储备、加工、销售业务,通过“产能提升、销售兜底”推动本地丝苗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村集体、农户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潮阳粮食储备仓库及政策性储备粮运营项目,采用委托运营合并租赁模式,由静态储备转为自主轮换方式。“以前粮仓储备粮是静态的,一般存放周期为3年,现在由我们承接运营潮阳粮食储备仓库项目后,将实现动态管理,每年都进行粮食轮换,可保证粮食品质和销售价格。”潮阳天润粮油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锐华表示,目前可带动当地订单水稻种植面积8万亩/年,对接社村收粮约3万吨/年,粮食加工1万吨/年。

      这一创新举措,既推动粮食订单与科学收储落地,保障农户卖粮价格稳定,又补齐了丝苗米产业在收储、加工环节的短板。截至目前,已基本形成潮阳丝苗米全产业链条,为潮阳区推进“社村”试点工作注入新的动能。

      “预计2025年丝苗米产业开展‘社村’合作约2万亩,全产业链增值约600万元。”方树华介绍,目前潮阳区已构建“运营公司+乡镇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农村集体组织+农户”的服务体系,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流程托管服务,推动“小田变大田”规模种植,实现稻米品质、产量与产值同步提升。

      ●一线实践

      社会化服务带动丝苗米种植标准化

      联农带农 丰产丰收

      7月,榕江片区的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成熟的稻谷铺就金色画卷,饱满的稻穗低垂颔首,收割机穿梭其间,收割、脱粒、筛选、装车等环节衔接顺畅,奏响丰收序曲。

      种植户黄洁平是“社村”服务的受益者,其承包的800多亩农田由“社村”运营公司提供部分社会化服务,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及稻谷收购,既省时省工,还带来了高产喜悦。

      “今年早稻抗病力强,长势很好,往年每亩产量约1200斤,今年达到1600斤左右。”黄洁平高兴地说,收割后的稻谷由“社村”运营公司收购,价格比往年还要高一些。

      “社村”运营公司社会化服务向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项目,既有全程托管,也有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由农户自由选择“下单”,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首次尝试与“社村”合作,即实现丰产丰收,让黄洁平有了更大的信心。他介绍,目前已进一步与“社村”运营公司达成部分农田全程社会化服务。

      今年以来,“社村”运营公司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带动丝苗米种植标准化,早造为丝苗米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6.86万亩。开展农药、化肥等绿色农资配送业务,上半年完成化肥销售6525.35吨,销售额3220.29万元,农药销售额245.42万元。通过面源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种植户最高每亩节省162元。

      与此同时,潮阳区“社村”联合会充分发挥联镇带村作用,加强与相关镇街、村居的对接沟通,为“社村”运营公司打造供销农场提供保障,目前已建成供销农场6个。推动和平农产品综合服务站边建设边运营,主要服务覆盖乡镇7个,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8694亩次,开展农技、金融培训617人次,服务带动周边小农户4522户。

      ●延伸

      乌酥杨梅之乡激活“社村”合作试点

      打造“致富果”“品牌果”

      潮阳区是粤东最大的杨梅产区、乌酥杨梅之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胪乌酥杨梅”。去年以来,潮阳区把发展杨梅产业作为“社村”合作试点产业之一,通过创新种植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拓展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条,把杨梅打造成为潮阳的“致富果”和“品牌果”,推动传承种植600多年的杨梅产业在“社村”合作模式下焕发出新活力。

      针对潮阳杨梅产业主产区多数以散户自产自销为主的问题,探索“‘社村’运营公司+村集体+种植户”合作模式,由村集体整合杨梅种植散户或动员引导成立合作社,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形成果农“保底收益+溢价分成”以及村集体统筹获取居间服务费的模式,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如“社村”运营公司与西胪镇洋文村果农开展大棚技术帮扶和合作,果农除获得保底收益46000元外,还享有溢价分成2697元(分红按盈利50%计),相比其自身其他果树增收约40%。

      潮阳区社村联合会还牵头成立“潮阳区杨梅产业联盟”,汇聚杨梅生产、包装、销售等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广大农户等多方力量,同时引入茶饮界顶流品牌“喜茶”加入潮阳区杨梅产业联盟,进一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今年,潮阳区以“梅”为媒延伸消费场景,举行为期一个半月的以“潮阳乌酥 梅香岭南”为主题的潮阳杨梅季农林文旅商融合发展系列活动,通过多维度宣传以及多渠道销售,带动果农普遍增收。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今年潮阳乌酥杨梅的种植面积约1.2万亩,产量相比去年增加30%—50%,价格为100元/公斤,相比去年(95元/公斤)增加约5%;乌酥杨梅果农收入约为3.6亿元,相比去年(2.6亿元)增加约40%,增加1亿元。

      ●对话

      潮阳区供销社主任、社村联合会秘书长陈钟涛:

      “把增值留在本地,把好货销往全国”

      “社村”合作的“潮阳实践”,突破了什么农业困境?带来哪些产业启发?下一步如何行稳致远?针对以上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潮阳区供销社主任、社村联合会秘书长陈钟涛。

      南方日报:潮阳区推动“社村”合作试点以来,突破了什么农业困境?

      陈钟涛:潮阳区常年优质水稻播种面积约23万亩,是汕头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68%,在粤东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处于前列。但面临的发展瓶颈是,种的环节比较发达,而加工环节仍相对薄弱。农户卖湿谷,合作社卖干谷,后期加工成品牌米的环节流失了。

      只有加工环节的提升,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增值。开展“社村”试点合作之后,我们除了实施“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之外,重点补足仓储服务和加工能力,与天润集团合作运营仓储能力10万吨、大米加工线日产能达300吨的潮阳粮仓项目,确保区域水稻产得出、烘得干、存得住、卖得出,把产业链增值留在潮阳,最终目的是实现潮阳人吃上潮阳米,并把潮阳优质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南方日报:“社村”合作模式有哪些突出优势,三年试点将实现哪些预期目标?

      陈钟涛:“社村”合作模式不是简单的“社+村”叠加,而是供销社(市场/服务优势)+村集体(组织/土地优势)+农户(生产者)的三方有机协同,形成了“集体整合土地、供销赋能链条、农民参与受益”的闭环系统。“社村”合作模式比纯合作社更具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资源整合力;比纯企业龙头模式更能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和集体经济的壮大(如收益分红),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到2026年底,围绕水稻(丝苗米)、精品水果(杨梅)等特色产业,潮阳区将建成3个乡镇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培育发展10个以上供销农场(果场);运营公司力争年营收达亿元以上,镇级综合服务站力争年营收达2000万元以上,全区参与“社村”合作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占比不低于15%(38个),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供销合作总社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